由暗色真菌所致皮膚和皮下組織慢性肉芽腫性病變。極少累及其他臟器。臨床以疣狀增生、化膿、瘢痕(見皮膚損害)形成為特徵,病情頑固遷延不愈可達數十年,可造成肢體殘廢或癌變。常先有外傷史,中年男性多見,發病部位主要在手、腕部,其次是足踝部。初發皮損為在外傷處出現單個小丘疹,逐漸增大形成一個大的角化性斑塊,表面增生呈疣狀或菜花狀,日久表面破潰形成潰瘍,有膿性滲出、結痂、形成萎縮性或肥厚性瘢痕。可沿淋巴管播散或自體接種,常在原發病灶周圍形成一些衛星狀病灶。皮損發展緩慢慢,新舊損害交替存在。無痛,但常有癢感。瘢痕組織增生可導致肢體攣縮,淋巴管阻塞可導致象皮腫。菜花樣皮損容易繼發細菌感染、潰瘍形成。瘢痕性損害久之可癌變。對本病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開始量應足和連續給藥,病程長、皮損廣泛的病例應選擇聯合用藥。系統治療包括兩性黴素B、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等。局部外用冰醋酸溶液濕敷或兩性黴素B二甲基亞砜液外用或局部浸潤註射。對局限性損害可采用局部溫熱療法和手術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