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脊柱的椎管狹窄造成脊髓、馬尾神經及脊神經根部受壓所致的疾病。好發於脊柱腰段,也可發生在頸、胸段。發病部位多為局限性。本病多見,患者多為中老年人。

  解剖生理 椎體後面、椎弓根、關節突及椎板組成近似三角形的椎孔,各椎孔相連形成椎管。椎管前壁為椎體、椎間盤及後縱韌帶。後壁為黃韌帶及椎板。正常椎管斷面成人腰1~2椎孔多為卵圓形,腰3~5因關節突向後外及側隱窩形成,多為三角形或三葉形,更易發生腰椎管狹窄。椎管內有脊髓和馬尾神經。脊神經由椎間孔穿出。椎管的管腔可隨脊柱的伸、屈活動和年齡的增長而變化。脊柱前屈時管腔比後伸時大。年輕人的管腔比老年人大。

  臨床表現 好發年齡在40~50歲,男性多於女性。以腿痛為主,可單側或雙側痛。患者訴腰骶部痛和下肢痛、下肢麻木和無力。在退變性椎管狹窄,患者常表現有神經性間隙性跛行,主訴挺胸直腰行走困難,而彎腰長途騎自行車並無困難。腰椎前凸時癥狀加重,患者一般行走數百米即出現癥狀,嚴重時甚至隻能行走數十步。其原因是當肢體運動時,椎管內靜脈回流量增加,椎靜脈又因椎管狹窄回流受阻,靜脈擴張充血,加重壓迫馬尾神經或脊神經根。少數患者的疼痛為持續性。病期較久或疼痛嚴重者可出現下肢肌肉萎縮、痛覺障礙及腱反射減弱。腰椎活動輕度受限、直腿高舉試驗半數病人呈陽性。咳嗽或噴嚏時並不加重。滑脫性狹窄主要表現為腰背痛、臀部痛或下肢痛。患者在坐位或下蹲時,腰椎前凸減小,癥狀緩解;腰背部後伸則疼痛重新出現。也可出現坐骨神經痛或間隙性跛行。頸段椎管狹窄癥常合並頸椎退行性變或頸椎後縱韌帶骨化,造成嚴重的高位脊髓受壓。

  診斷 對發育性狹窄可以通過X射線片測量椎體前後徑與橫徑的乘積與椎管前後徑與橫徑乘積的比值,若比值大於4.5時,則說明椎管狹窄。對滑脫性狹窄,腰椎X射線斜位平片示滑脫腰椎的關節突關節增生肥大,關節面硬化,上關節突尤其顯著。側位片可見腰4~5出現位移,但不會超過Ⅱ。對退變性狹窄,影像學檢查包括X射線平片測量及脊髓造影可獲得初步印象,CT掃描應選擇椎間盤、上一椎體椎弓下切跡和下一椎體椎弓上切跡平面,此三層面常為退行性椎管狹窄最狹窄平面。MRI可顯示整個椎管的形態,明確椎管狹窄的部位及原因,還能瞭解馬尾神經和脊神經根受壓情況。需要時還可做脊髓造影或CT檢查。間歇性跛行雖是椎管狹窄的重要癥狀,但必須檢查足背、脛後動脈搏動情況,以除外血管性間歇性跛行。

  治療 早期癥狀不重時宜臥床休息,采用理療、按摩、支具固定或牽引等。可服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神經營養藥及血管擴張藥等,加強腹肌鍛煉。若非手術治療不見好轉,為解除神經壓迫的機械因素,可進行椎板切除減壓,但應盡量保留骨和軟組織結構,以保持脊柱的穩定性。手術隻能減輕神經根嵌壓引起的腿痛,但關節突關節病變引起的腰痛則難以緩解。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脫患者癥狀常可自行緩解。非手術治療不見效者應進行椎板減壓、椎弓根釘復位固定及椎體間融合等。對神經根管狹窄,應切除部分椎板及上關節突,務使神經根充分遊離,直至椎間孔內孔處。對中央性椎管狹窄應行椎管減壓,盡量保留關節突,一方面要求徹底減壓,又要保持脊柱穩定。應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對合並退變性滑脫脊柱不穩者,必要時可行椎間融合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