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非華夏民族泛稱之一。又有諸夷四夷東夷西夷南夷、九夷等泛稱,一般多用以泛指環渤海而居,南至江淮的中國東方各族,故多稱東夷。先秦時,東夷民族眾多,主要指以傳說時代的太皞、少皞為代表的部落集團及其後裔,《禹貢》稱為鳥夷太皞,風姓,建都於陳((今河南淮陽)。少皞,嬴姓,自窮桑(今山東曲阜北)登帝位,後徙曲阜。相傳禹擬授“帝位”的皋陶也是東夷人,生長在曲阜。皋陶早死,其子名益。或傳禹死啟立,“益幹啟位,啟殺之”,然後建立起夏王朝。夏與東夷屢有鬥爭,曾奪取夏太康王位的“有窮(在今山東德州)後羿”,就是東夷的一支。相傳商湯先世活動在今山東、河北的渤海灣一帶,故學者以為商人本亦為東夷民族。商王朝建立後,仍與東夷鬥爭不絕,史載“桀為暴虐,諸夷內侵,殷湯革命,伐而定之。至於仲丁,藍夷作寇。自是或服或叛,三百餘年。武乙衰敝,東夷漸盛,遂分遷淮、岱,漸居中土”。故殷末帝乙、帝辛(紂)都多次征㹴方、盂方、夷方(皆東夷),駐蹕之地,遍及濟、汶以東。東夷被征服,商王朝也國力耗盡,後為周所滅。周武王建立周王朝之初,殷的餘部及殷的方國東夷勢力仍強。武王死,殷裔武庚在商奄(在今山東曲阜)、蒲姑(在今山東博興)、徐戎(徐夷)、淮夷等東夷國傢支持下發動叛亂。周公東征,殺武庚,滅不少嬴姓之國,平定叛亂,又以蒲姑地封齊,以商奄地封魯,但徐戎、淮夷仍長期存在於淮水流域。周穆王時,“徐夷僭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厲王時,“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宣王復命召公伐而平之”。及至春秋,徐、淮猶盛,尚能“病杞”、“病鄫”。這時,還有奉祀太皞的任(今山東濟寧境)、宿、須句(山東東平境)、顓臾(今山東費縣境),自稱少皞之裔的郯(在今山東郯城北),皋陶後的六(在今安徽六安東北)、蓼(在今河南固始東北)等國,以及與徐同祖的群舒(舒蓼、舒鳩、舒庸、舒龍、舒鮑、舒龔等)和九夷等東夷部落國傢,活躍在山東半島和江蘇、安徽的淮水流域,成為齊、楚兩霸必爭的與國。他們都與華夏諸國早有通使、會盟關系,而諸夏國又或“用夷禮”,夷、夏遂逐步接近以至融合。近年出土的春秋徐國銅器,文字、形制、紋飾已與中原器物無別。“九夷”之名猶見於戰國,但秦並六國後,淮泗夷皆散為民戶,到漢時已不見夷、夏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