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脊椎穿刺術,將麻醉藥液註入人體腰背部脊柱椎管內的一種局部麻醉方法。它作用於脊神經根或脊神經,阻斷脊神經向中樞及周圍的傳導,使人體某些相應區域痛覺暫時消失,肌肉鬆弛。根據局麻藥註入椎管內部位的不同及作用機制的不同,椎管內麻醉又分為蛛網膜下腔阻滯和硬脊膜外腔阻滯(簡稱硬膜外麻醉)。

  對生理功能的影響 主要有以下幾種。

  循環功能 廣泛交感神經阻滯後,有效的循環血容量與血管容積之間的相對暫時性失調。阻滯區的小動脈(阻力血管)括約肌松弛,毛細血管及靜脈(容量血管)舒張,回心血量減少,血壓下降,尤以腹腔臟器最顯著。高位麻醉即高位阻滯(心臟交感神經被阻滯),可使心率減慢,心臟排出血量減少,同樣可使血壓下降。因此若患者年邁、身體衰弱、或有出血、脫水,則在椎管內註射麻藥前,應先靜脈輸入一定量的液體,以補足血容量。

  呼吸功能 低位麻醉即低位阻滯(如臍以下或單純雙下肢阻滯),不涉及呼吸肌,對呼吸功能幾無影響;高位阻滯,若麻藥濃度大,則所有的肋間神經或膈神經被阻滯,其支配的肋間肌或膈肌完全松弛麻痹,失去運動能力,呼吸可以完全受限或停止,必須立即實行人工呼吸等措施。故宜采用濃度較低的麻醉藥。

  胃腸道功能 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以及麻醉後胃腸功能調節障礙,出現暫時性腸脹氣。采用鎮吐、鎮靜或升壓藥對癥處理即可糾正。

  泌尿系統 影響較輕微,但是低位阻滯尤其是骶神經阻滯後,膀胱肌肉收縮常無力,使術後排尿困難,尿瀦留。需導尿、針灸等對癥處理。

  兩種麻醉方式 即腰麻與硬膜外麻醉。

  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 即采用腰部脊椎穿刺術,簡稱脊椎麻醉即腰麻。將局部麻醉藥註射入蛛網膜下腔,藥物隨腦脊液彌散,直接作用於脊神經根,產生某些節段脊神經的暫時性傳導阻滯,使軀體下半身某一部分麻木、癱瘓。

  脊神經呈節段性分佈,支配軀體一定部位,它在軀體皮膚上的分佈大致如下:雙鎖骨連線相當於第2胸神經支配范圍,雙乳頭連線相當第4胸神經,劍突部相當第6對胸神經,雙肋弓最低點連線相當第8對胸神經,臍部相當第10對胸神經,恥骨聯合相當第12胸神經及第1腰神經,可借助皮膚痛覺消失的范圍來推斷脊神經被阻滯的平面(見圖)。麻醉阻滯范圍維持在臍以下的則稱為低位腰麻,肋弓以下的為中位腰麻,乳頭以下的為高位腰麻,局限在肛門會陰區的稱為鞍麻。使局麻藥溶液的密度與腦脊液不同,二者的比值或小於1.006或大於1.006,利用密度小者上浮,大者下沉的原理,再利用脊椎的生理彎曲,調節體位,即能控制藥液在蛛網膜下腔的分佈,達到臨床所需的不同阻滯平面。近代麻醉隻利用腰麻進行下腹、下肢手術,故局部麻醉藥大多采用大密度配伍方法。

脊神經在軀體皮膚上的節段性分佈

  常見的並發癥為惡心、嘔吐、低血壓、呼吸抑制、頭痛、神經損傷、感染、尿瀦留、腰背痛等。

  極度的低血壓常因病例選擇不當,麻醉平面過寬或血壓下降的預防措施采取不及時所致。呼吸抑制是麻醉平面過高,呼吸肌麻痹的結果,但一般腰麻藥量較小,對膈神經、膈肌的影響不大,即使有呼吸抑制,亦為時短暫(10~30分鐘),隻要給氧、人工呼吸即可,嚴重的可進行氣管內插管。血壓下降較明顯時,應及時、快速輸液補充血液容量,並適當選擇血管活性藥。腰麻後頭痛,多發生於術後3~4日(1~2日也有發生),多為全頭脹痛,坐立後加重,發病率一般很少超過10%。病因不清,多認為主要因腦脊液外漏,或認為精神因素也起重要因素。因而反對術前過分強調頭痛等語言暗示;選擇細小的穿刺針,精制純凈的局麻藥,操作輕柔嚴格無菌,術中適量輸液,術後24小時采用平臥位等均能預防麻醉後頭痛,一旦發生頭痛,可予靜脈輸液,臥床休息2~3天,即能緩解。

  神經損傷少見,多因穿刺不順利引起,常表現下肢活動障礙或感覺異常。可對癥處理,給神經營養藥,進行肢體被動活動。多在數周或數月後完全恢復。

  硬脊膜外腔阻滯麻醉 即硬膜外麻醉。將局麻藥液註射至硬脊膜外腔隙,以阻滯脊神經,使其支配的區域產生暫時、可逆性的麻木、麻痹。硬膜外麻醉按給藥方式分為單次給藥法(穿刺成功後將局麻藥一次性註入硬膜外間隙,此法缺乏可控性,易引起意外或並發癥。已較少用於手術,僅有時用於止痛門診)和連續給藥法(穿刺後,在硬膜外間隙中置入塑料管,分次給予不同劑量、濃度的局麻藥,使麻醉時間得以任意延長、調節,並發癥少,目前使用較多)。按給藥部位(即穿刺部位)的不同分為高位(上胸至頸部)、中位(下胸至上腹部)、低位(下腹盆腔至下肢)及骶管阻滯麻醉(肛門會陰部手術)。

  兩種麻醉不同之處 有以下幾點。

  局麻藥註入的部位與效果不同 ①硬膜外麻醉時穿刺針及藥物進入距脊髓稍遠的、最背側的硬膜外間隙,所以較安全。②硬膜外間隙為潛在的負壓腔,與顱腦不相通。③硬膜外麻醉藥液並非直接隨腦脊液彌散而作用於脊神經根,且硬膜外間隙較大,故麻醉起效時間長且局用藥量大。④硬膜外麻醉要安置導管,故穿刺針較粗,頂部為鈍形,斜面在側方;而蛛網膜穿刺針越細越好,且頂端為尖型。⑤硬膜外麻醉效果多不如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完善。運動神經阻滯常常不夠完全,骨骼肌松弛不及腰麻,同時運動神經與感覺神經的阻滯常不在同一平面。

  對麻醉藥物要求 硬膜外麻醉要求較高,且要求其麻醉效果確切可靠,作用的潛伏期短,彌散性強,毒性小,麻醉維持時間長。常將兩種以上藥物配伍應用。常用的有:利多卡因(賽羅卡因)、丁卡因、丁吡卡因(佈比卡因)。

  對生理功能影響 硬膜外麻醉較小,主要原因為分次給藥後,麻醉奏效時間慢,患者全身能逐漸代償,血壓下降緩慢且幅度小。對老年人來說,硬膜外麻醉比腰麻更安全,呼吸功能抑制的發生率低且癥狀輕微,頭痛罕見。對神經系統的損害或影響亦少見或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