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周時期政治傢、思想傢。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已見於出土的西周甲骨和青銅器銘文,曾經輔佐武王及其子成王執政。

  據《尚書》記載,武王克商後二年,因病去世,如何鞏固已經取得的政權權,是擺在周人面前的一個大問題。當時成王年幼,內有管叔、蔡叔,懷抱野心;外有武庚、徐、奄,不忘復辟,形勢非常嚴峻,周公說服召公,以塚宰身份攝政,肩負起鞏固周王朝的重任。

  《尚書大傳》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實際上,它包括瞭兩個方面,一方面“救亂、克殷、踐奄”,是周公平叛的三個階段,先誅管叔、蔡叔,然後東征,最後滅奄,從而穩定周初局勢;另一方面,從鞏固周朝統治的需要出發,“建侯衛、營成周、制禮作樂”。“建侯衛”即實行分封制,主要是封宋、衛、魯、齊、燕;“營成周”本是實現武王的遺願,便於對新擁有的東部廣大地區實行有效的統治;“制禮作樂”則是包括畿服、爵謚、田制、法制、嫡長子繼承制及樂在內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在此基礎之上,周公“致政成王”,為周王朝數百年的基業奠定瞭基礎。

周公輔成王(畫像石)

  同時,周公不是簡單地把政權交給成王瞭事,而是從國傢利益出發,對成王負責到底,把治國的經驗也傳給他。周公作為一個政治傢恪守的信條是“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誠如《召誥》所說:“我不可不監於有夏,亦不可不監於有殷”,強調要吸取夏、殷兩代的經驗教訓,“明德慎罰”,曉知“稼穡之艱難”,不要“淫於觀,於逸,於遊,於田”,重走殷紂覆亡的道路。

  周公對事業忠心耿耿,料事多謀而審慎,善於從前人的得失利弊中尋出自己的道路,對於有周一代,甚至整個中國社會的歷史,作出瞭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