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1997~1998年東亞地區的金融危機。又稱東亞金融危機。其最初階段是從東南亞地區的貨幣危機開始,引發瞭包括資本市場危機和金融機構危機在內的金融危機,後擴展到韓國和日本等東北亞地區,形成範圍廣闊的東亞金融危機,進而在絕大多數危機國出現瞭以經濟衰退為特徵的經濟危機,甚至在一些國傢演變成瞭政治危機。危機的影響範圍最終波及俄羅斯、歐美和拉美等國傢和地區,其間各種跨國傳導效應交織在一起,成為一場持續時間長、影響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

  危機的過程 亞洲金融危機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首先是東南亞國傢的貨幣危機。泰國是這次危機的最初發生國。1997年5~6月間,泰銖貶值壓力不斷增加,泰國政府動用40億美元幹預外匯市場未能奏效,7月2日,泰國宣佈放棄自1984年以來一直實行的以釘住美元為主的固定匯率制度,改行浮動匯率制度,也就是說,泰國的匯率水平完全由外匯市場的供求力量來決定。結果泰銖大幅下跌,泰國中央銀行隨之提高基礎匯率;7月11日,菲律賓隨後宣佈成為東南亞第二個實行浮動匯率的國傢,菲律賓比索大幅貶值,銀行利率急速上升;同日,馬來西亞宣佈實行浮動匯率制度,馬來西亞林吉特下跌至41年來最低點;7月中旬,長期穩定的新加坡元下跌。

  7月下旬,亞太中央銀行行長會議及第30屆東盟9國外長會議召開,由於美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關註,東南亞貨幣危機有所緩和,各國貨幣對美元比價有所回升。8月2日泰國與IMF達成整頓經濟、金融秩序計劃,IMF擬籌集172億美元援助泰國。8月11日泰國與國際社會達成180億美元的援助計劃。然而,繼7月中旬宣佈放寬印尼盾的波動幅度之後,8月14日,印度尼西亞政府宣佈印尼盾放棄釘住美元,印尼盾大跌。8月15日東南亞各國的匯市再度下跌,中國香港的匯市股市雙雙下挫。8月22日中國香港當地政府再度入市幹預,股價匯價回升起穩。8月22日泰銖再創新低。

  東南亞的貨幣危機開始蔓延至中國臺灣省、韓國和日本,並且擴展到股票市場。8月底,中國臺灣股市開始下滑。8月21日韓元對美元大幅下降。之後,日元對美元開始暴跌。8月28日,東南亞匯市和股市出現瞭聯動暴跌的惡性循環。至9月初,泰國、菲律賓股市跌幅達38%,馬來西亞股市跌幅達35%,印尼股市跌幅達24%,貨幣小幅波動的新加坡股市跌幅達18%。考慮到貨幣貶值的因素,投資人在泰國損失達54%、在菲律賓達46%、在馬來西亞為45%、在印尼為41%、在新加坡為25%。10月3日,中國臺灣外匯市場交易額激增,10月16日,股市跌破8 000點大關,17日,中國臺灣當局突然宣佈放棄對外匯市場的幹預,外匯市場強烈震動。繼中國香港政府成功地捍衛瞭聯系匯率制度後,10月22日,香港股市暴跌,至29日市值跌去一半,港股暴跌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全球新興市場基金在亞洲的投資比率僅剩29.1%,低於拉丁美洲,資金開始大量而快速地撤出亞洲。10月27日,紐約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狂瀉,產生歷史上的最大跌幅,暫停交易。

  1997年的第四季度,韓國和日本相繼爆發瞭金融危機。9月25日,韓元對美元跌至歷史最低點。10月28日,韓國股市大跌,引發匯市進一步下跌。1997年的11月,韓國成為亞洲金融危機的焦點。11月17日,韓國中央銀行放棄瞭維持韓元對美元匯率在986∶1的原則,韓元匯率在一個月內再跌100%,成為亞洲金融危機中貨幣貶值幅度最大的幣種。同時,韓國的短期外債規模龐大到1 100億美元,11月25日,標準·普爾公司(S&P)調低瞭韓國的信用等級,韓國遭受外債危機。12月初國際社會協議向韓國提供總額為550億美元的援助,但是,韓國的危機因受市場信心下挫的影響而愈演愈烈,韓元以每日跌停的速度下跌,股市也大幅下挫。12月25日,IMF宣佈提前支付100億美元的援助款項,韓國的金融市場才出現價格回升。11月3日,日本的三洋證券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受此影響,股市持續下跌。6日,東京股價指數跌破16 000點,外匯市場上日元對美元也持續下挫。17日,北海道拓殖銀行宣佈關門停業,24日山一證券公司破產倒閉。25日,東京外匯市場日元對美元跌至5年來的最低點,東京股市同時暴跌5.1%。1997年11~12月間,東南亞受到韓國與日本的金融危機的影響再度發生匯市與股市的大跌。11月23日,韓元對美元跌破1 000大點時,香港股指也下瀉234點。

  1998年印尼成為亞洲金融危機新一輪高潮中的焦點。1月6日,印尼盾較上月中旬下跌80%,帶動東南亞各國的貨幣再度下跌。8日,印尼盾猛跌26%,股市下跌12%。9日,新加坡與菲律賓股市跌至5年來的最低點,泰國、馬來西亞、韓國、中國香港地區和臺灣省的股市也大幅下挫。亞洲金融危機進入高潮階段,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極為消極的影響,日本、紐約、倫敦、法蘭克福、巴黎和拉美國傢股指都大幅下跌,其中遠在南美的委內瑞拉和阿根廷所受打擊最為劇烈,墨西哥也深受其害。

  1998年1月下旬,國際社會對亞洲金融危機及時地采取挽救措施,東亞各國也相應地進行瞭調整,包括一定程度上恢復瞭有如利率和匯率的管制性幹預,金融市場趨穩。2月中下旬,亞洲金融市場沒有出現大的波動,總體態勢趨於平穩。亞洲金融危機的高潮終於過去。

  造成危機的原因 亞洲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是國際金融投機傢1997年5月狙擊亞洲外匯市場,首先在泰國獲得成功,後蔓延至亞洲各國,引起一系列的嚴重連鎖反應。這一時期東亞國傢出現瞭國際收支的失衡,這集中體現在短期資金的大量湧入和經常項目收支狀況的惡化,加之外債負擔過重和匯率居高不下,成功的狙擊引發瞭亞洲的貨幣危機。

  亞洲各國資本市場嚴重失衡是使貨幣危機擴展為股市危機的重要原因。亞洲各國經濟中固定資產和金融資產持續高漲,出現瞭較為嚴重的經濟泡沫。其中,貨幣供求關系失衡是資本市場嚴重失衡的重要原因,大幅增加的貨幣供應量通過各種形式進入不動產和股市之中,推動瞭資產價格的高漲,減少瞭長期投資的市場熱情,引發瞭大量的短期投機活動股市炒作,最終推動泡沫經濟的形成。當貨幣危機發生後,大量的經濟泡沫開始破裂,貨幣貶值,資本外逃,匯市連同股市彼此刺激一同暴跌。

  亞洲各國的資金借貸嚴重失衡使危機進一步擴展到銀行業的危機。亞洲各國的銀行體制普遍地存在政府、銀行與企業三者之間的過密關系,這阻礙瞭政府實行有效的銀行監管,也妨害瞭銀行業的謹慎經營。尤其在經濟高漲的時期,該體制極大地推動瞭銀行不良貸款的發生,當危機到來之時,債務人往往受困於支付大量的利息而使財務狀況快速惡化,銀行業的大量不良債權極易淪為壞賬。

  從制度安排上看,亞洲國傢和地區,尤其是東南亞各國,實行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存在幣值高估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關當局放松瞭資本項目管制,實行金融自由化。這一方面鼓勵瞭外資(尤其是短期資金)的大量進入,加大瞭國際資本流動不穩定的風險;另一方面將外匯風險集中到中央銀行,而貨幣當局的外匯儲備水平就成為能否有效地抵禦匯市風險的主要依靠。事實證明,短期國際資金的大量流動有著較大的不穩定性,風險較高,而一國貨幣當局的外匯儲備並不能作為穩定外匯市場的根本性決定力量。在融資模式方面,普遍地重視間接融資,外債尤其是短期外債過多,債務結構失衡,對短期資本流入依賴過度。

  亞洲金融市場的失衡和不完善的制度安排說明瞭不完善的亞洲金融體系造成瞭亞洲金融危機,這是從金融因素方面入手所得出的結論。

  從實體經濟層面上看,亞洲經濟增長模式中有一定缺陷,也是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這種長期以經濟高速增長為目標和實施相同的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的經濟增長模式,引起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失衡、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在國際市場上同類產品激烈競爭和市場環境惡化及在產業結構調整不利的情況下,形成資本向虛擬程度較高的部門轉移,出現瞭較為嚴重的泡沫經濟。

  綜合看來,亞洲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有三個方面:從長期因素上看,各國都存在經濟結構失衡的根本問題;從金融體制看,也都存在監管不當和融資模式問題;在短期因素方面,關鍵是外匯制度安排不當的問題。但亞洲各國的各自原因有所不同,尤其是東南亞各國與日本、韓國之間存在一定差異,這是應當註意的。

  危機的影響和後果 亞洲金融危機持續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和影響之深遠是最近十餘年來所罕見。其造成瞭危機國的貨幣嚴重貶值、股市暴跌、金融機構倒閉、企業壞賬增加、貿易與投資萎縮,總體經濟下滑。1998年,危機各國或地區的損失總額為5 000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GDP)大幅倒退。日本、韓國、印尼、中國香港地區、泰國、馬來西亞等出現瞭大幅度的負增長,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都大幅攀升。危機影響之下,世界經濟增長率放緩1~2年。

  亞洲金融危機還深刻地影響到危機國的社會穩定和政局穩定。泰國政府被迫辭職,韓國、日本與馬來西亞的在任政界領袖下臺,印尼則發生大規模的騷亂。在韓國,爆發瞭有關經濟主權的社會抗議浪潮;在馬來西亞,觸發瞭與西方發達國傢之間在金融自由化與全球化等問題上的尖銳的意識形態矛盾與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