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區或生產單位作物種植的結構、配置、熟制與種植方式的總體。作物的結構、熟制和配置泛稱作物佈局,是種植制度的基礎,它決定作物種植的種類、比例、一個地區或田間內的安排、一年中種植的次數和先後順序。種植方式包括輪作、連作、間作、套作、混作和單作等。種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體。

  類型 按種植作物的種類劃分的類型,有以一類作物為主的種植制度,如以穀物或經濟作物或或飼料作物或多年生作物為主的類型;也有混合型的種植制度,如糧食作物與飼料作物並重的、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兼有的、牧草與大田作物混合的、一年生與多年生作物間套作的類型等。按土壤、水分條件及其相應的栽培措施劃分有:半幹旱地區的旱作種植制度、半濕潤或濕潤地區的旱作種植制度、灌溉旱地種植制度和水田種植制度。種植制度還常以熟制輪作命名。如麥–稻二熟制、麥套棉二熟制、小麥–夏大豆–春玉米二年三熟制,油菜–稻–稻一年三熟制等。以輪作命名的種植制度常見的有草田輪作制、糧草輪作制、水旱輪作制、禾本科作物與豆科作物輪作制等。

  特點 中國不同地區的種植制度各有特點。東北平原地區以種植玉米、大豆、水稻、高粱、粟和春小麥為主,實行玉米–大豆–小麥等形式的輪作,一年一熟。黃淮海平原地區是小麥、棉花、玉米、大豆的主要產地。黃河以北旱地因水分限制以一年一熟為主或二年三熟,水澆地上則普遍實行一年二熟制;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無論是旱地還是水澆地均以一年二熟為主。長江中下遊平原丘陵地區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棉、麻、油菜、桑蠶、茶等。長江以北江淮之間多實行稻麥一年二熟制,長江以南則多雙季稻,盛行綠肥–稻–稻、油菜–稻–稻,或麥–稻–稻等三熟制,是世界上集約化種植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華南地區以種植雙季稻為主,冬季除小麥外,南部還可種水稻、甘薯或玉米,多一年三熟;還有種植甘蔗、橡膠樹、油棕、咖啡、劍麻等熱帶經濟作物和熱帶水果等的獨特條件。西南高原盆地地區種植制度十分復雜,在同一局部地區位於底部的河川谷地或平壩主要是水田,以麥–稻、油菜–稻、蠶豆–稻等一年二熟制為主;而位於較高處的旱坡地則主要種植單季稻或甘薯、玉米等,實行一年一熟或麥–玉米(甘薯、玉米)旱作二熟制。西北高原地區主要以種植春小麥、冬小麥、玉米以及喜涼的馬鈴薯、莜麥等為主,一般為一年一熟。南疆氣候溫暖,多實行一年二熟。青藏高原地區主要種植青稞、小麥、莜麥、馬鈴薯、豌豆、油菜等作物,一年一熟,有的仍行輪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