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在不同時間、空間、種族、人群的發病率(或死亡率)分佈及其規律。是腫瘤的群體統計特徵。

  時間分佈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每年腫瘤發病人數約160萬,死亡約130萬;到2007年左右,發病人數上升到每年約200萬,死亡超過140萬。死亡率上升幅度肺癌最大,其次為肝癌、白血病;大、中城市的乳腺癌呈上升,腸癌也以每年2%的速度增長。死亡率下降幅度宮頸癌>最大,其次為鼻咽癌食管癌。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高發腫瘤譜發生瞭明顯變化,主要腫瘤死亡排序:70年代為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宮頸癌;90年代為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結直腸癌;21世紀初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

  未來20~30年,腫瘤的發病、死亡率將繼續上升,成為疾病防治的重點。

  空間分佈 各類腫瘤在中國的分佈也很不一致,以華東、華北和西北部地區最多見。各部位惡性腫瘤死亡均以上海、江蘇、福建、浙江、河南、山西、河北、寧夏、青海等地為高,雲南、貴州、湖南等地最低。

  城鄉分佈 2003年以來,腫瘤連續在中國城市居民死因中居首位,在農村居民死因中居前3位。2006年,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惡性腫瘤死亡率均占到全部死亡人數的20%以上。

  在中國的地理分佈 ①鼻咽癌。主要集中在廣東、廣西、湖南、福建、江西等地,由南向北死亡水平逐步降低。②食管癌。高發於新疆哈薩克族聚居地區、甘肅、陜西、華北太行山南端、鄂豫皖交界大別山區、川西北鹽亭、廣東南澳島、江蘇蘇北裡下河地區。③胃癌。主要集中在東部及西北部各省,西起北疆,往東經甘肅、河西走廊、陜北、寧夏、內蒙古、遼寧,然後沿海岸線南下至膠東半島及江浙一帶。④肝癌。高發於東部沿海,向內地逐漸降低,以廣西、廣東、福建、浙江、上海、江蘇等最為突出。廣西扶緩、江蘇啟東,分別為死亡率極高的肝癌高發區,啟東的肝癌防治工作亦聞名於世界。高發區共同特點是溫暖、潮濕、多雨、低窪。⑤肺癌。城市高於農村,以京、津、滬三市,東北三省及浙江沿海工業發達地區較高。西南地區肺癌少見,但雲南個舊錫礦工人、宣威女性肺癌均很高,居中國首位。⑥腸癌。主要集中在浙東、福建、江蘇、上海等長江下遊地區,東北、華北也有局部高發區。⑦乳腺癌。女性乳腺癌分佈以京、津、滬、吉林、遼寧、華東各地及湖北等較多見,城市死亡率高於農村,城市人口越多,死亡率越高。⑧宮頸癌。農村高於城市,高發區連接成片,由內蒙古至山西、陜西經湖北、湖南到江西,其中尤以鄂西、陜西、晉東南和湘贛交界地區最高。

  人群分佈 有以下幾種。

  年齡 40~64歲為惡性腫瘤高發年齡,發病(死亡)人數以50~69歲年齡組人群最多(超過1/2),30~50歲年齡組人群的惡性腫瘤死亡占同年齡組總死亡的1/3(圖1、圖2)。

圖1 惡性腫瘤的年齡性別死亡率曲線

圖2 食管癌的年齡性別死亡率曲線

  性別 惡性腫瘤發病(死亡)男性高於女性。10歲以前男性高於女性,15~50歲則女性高於男性,50歲後男性又超過女性。男性顯著高於女性的有肝癌、肺癌、食管癌、胃癌、腸癌、膀胱癌、鼻咽癌、白血病等;女性明顯高於男性的有乳腺癌、甲狀腺癌、膽囊癌等。

  職業 據歐美國傢估計,職業腫瘤在全部腫瘤中的比例為:膀胱癌占10%、皮膚癌占2%、肺癌占1%~2%。中國已證實與職業有關的腫瘤:肺癌多見於放射性礦山(如雲南個舊錫礦)坑下作業、接觸石棉粉塵、砷塵;胸、腹膜間皮瘤也見於石棉接觸;皮膚癌多見於經常紫外線照射、焦油和礦油接觸;膀胱癌多見於α、β–萘胺、聯苯胺接觸等;肝血管肉瘤多見於氯乙烯、聚氯乙烯制造;骨髓腫瘤或白血病多見於苯作業。

  種族 腫瘤分佈的種族差異明顯。鼻咽癌以中國人常見,口腔癌印度人高發,非洲班圖族原發性肝癌高發,馬來人肉瘤多見;以色列猶太人宮頸癌特別低發,皮膚癌以白人居多。中國的統計表明:少數民族的常見惡性腫瘤死亡以哈薩克族最高,其次是回族、朝鮮族,以苗族、彝族最低。各部位腫瘤在中國不同民族的分佈也有明顯差別:食管癌以哈薩克族最多見,宮頸癌以維吾爾族、蒙古族和苗族婦女高發,肺癌則以朝鮮族常見。

  移民 移居美國的日本人胃癌及宮頸癌下降,腸癌及乳腺癌上升,說明這些腫瘤與環境因素的關系密切,而受遺傳因素的影響較小。移居新加坡、日本、美國、泰國等地的中國人的鼻咽癌遠較當地人高;上海、廣州居民鼻咽癌死亡均為廣東籍高於非廣東籍,故鼻咽癌與種族的關系引起人們關註。在湖北鐘祥、山西黎城、福建和廣東均可見到河南移民食管癌死亡遠高於當地人,因此食管癌的遺傳因素及傳統生活方式引起重視。若幹年後,對長江三峽移民和深圳、珠海一類新興城市居民腫瘤發病(死亡)情況進行研究是流行病學傢新的課題。

  根據中國的死因調查結果編繪出版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惡性腫瘤地圖集》。由國際癌癥研究中心編輯的《五大洲腫瘤發病率匯編》每五年出版一次,公佈全球性腫瘤發病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