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英國經驗派哲學傢、不可知論者、歷史學傢。

  生平和著作 休謨生於蘇格蘭愛丁堡一個不富裕的貴族傢庭,卒於愛丁堡。3歲時喪父,由母親撫育成人。11歲進愛丁堡大學,14歲或15歲時離校,以後在在傢自修。1729年起專攻哲學。1732年他剛滿21歲就開始撰寫哲學著作《人性論》。1734年去法國自修,繼續哲學著述。1736年此書基本完成。1745年他給一位年輕的侯爵當傢庭教師。1746年任辛克萊將軍的秘書,隨軍出征法國,敗歸。1748年隨辛克萊出使維也納和都靈。1749年回傢鄉,潛心著述。1751年移居愛丁堡市。次年,被選為蘇格蘭律師協會圖書館管理人,於是利用館藏資料,撰寫英國史。1763年應英國駐法國大使海爾特福德伯爵邀請,任使館秘書;1765年升任使館代辦。休謨在巴黎期間,同法國啟蒙思想傢D.狄德羅、J.le R.達朗貝爾、C.-A.愛爾維修、P.-H.D.霍爾巴赫等人交往甚密。1766年初休謨回國;一年後,經國務大臣康威將軍推薦,任副國務大臣。1769年8月退休返愛丁堡。1776年病逝。

  休謨的主要哲學著作:《人性論》第1~2卷(1739),第3卷(1740);《道德和政治論說文集》第1卷(1741),第2卷(1742);《人類理智研究》(1748);《道德原理研究》(1751);《宗教的自然史》(1757);《自然宗教對話錄》(1779)等。

  精神哲學 休謨生活在英國資產階級“光榮革命”結束到產業革命開始的社會變革時期。為適應時代的需要,休謨從經驗論觀點出發,提出瞭以動搖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懷疑論為特色的哲學體系。

  休謨在概述自己的哲學體系時指出,全部哲學可以區分為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兩大部分,而科學的哲學研究方法是實驗和觀察的方法。自從F.培根以來,哲學傢和自然科學傢已經運用這種方法建立起自然哲學的體系。但是,在精神哲學方面,盡管英國的J.洛克、A.A.C.沙夫茨伯裡等哲學傢作瞭一些努力,但由於沒有抓住“人性”這個根本,仍然沒有建立起一個新的體系。休謨給自己提出任務:應用實驗推理的方法,直接剖析人性本身,以便建立一個精神哲學的體系。作為這個體系的基礎的“人性”本身,他認為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即理智和情感。他對“理智”的研究是關於認識論問題的論述,對“情感”的研究是關於社會倫理和政治問題的考察,對宗教問題的探討同理智原理和情感原理都有聯系。他的精神哲學體系,大致包括認識論學說、社會倫理、政治學說以及宗教哲學學說等幾個部分。

  認識論學說 休謨繼承並貫徹洛克和G.貝克萊的經驗論觀點,對人的認識能力“理智”和認識的構成要素“知覺”進行剖析,形成瞭懷疑論的認識論學說。主要內容是:

  ①知覺論懷疑論。休謨在對經驗的具體分析上和洛克有所不同。洛克認為“觀念”是知識的基本要素,把一切觀念歸於感覺和反省這兩個源泉。休謨則把“知覺”作為知識的基本要素,並把知覺分為兩類,即印象和觀念。他認為印象是指人們在聽、看、觸、愛、憎時所產生的較活躍的知覺;觀念則是在反省上述感覺時人們所意識到的一些較不活躍的知覺,這樣的觀念也就是思想。休謨進一步把印象也分為兩類,即感覺和反省,他認為反省印象在相應的觀念之前產生,但卻出現在感覺印象之後,而且是從感覺印象得來的。這樣,休謨把感性認識和思維都歸在知覺之下,並且把反省和觀念都歸結為感覺印象。他在對經驗的分析上與貝克萊也有所不同。貝克萊認為除感覺外還有心靈自我存在,而休謨則把心靈自我也說成是一束知覺。這表明休謨在繼承洛克和貝克萊的經驗論時,著力於把經驗論貫徹到底。

休謨手跡

  對於“感覺印象從何而來”這一認識論的根本問題,休謨持“存疑”態度。他聲稱:“至於由感官所發生的那些印象,據我看來,它們的最終原因是人類理性所完全不能解釋的。我們永遠不可能確實地斷定,那些印象是直接由對象發生的,還是被心靈的創造能力所產生,還是由我們的造物主那裡得來的。”(《人性論》)這種既不用物質對象的作用來說明感覺印象,也不用心靈或上帝的作用來說明感覺印象,是休謨的懷疑論即不可知論的基本觀點。

  盡管休謨極力回避回答物質或精神本原的問題,但他的懷疑論哲學並未超脫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條路線,而是動搖於兩者之間。當他承認全部知覺依賴於身體的器官,承認感覺的產生有其自然的物理的原因時,他是在向唯物主義方面靠攏。當他把感性知覺同物質世界割裂開來,斷言“確實知道的唯一存在物就是知覺”,“永遠不能由知覺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質,形成關於對象的存在的任何結論”時,他就陷入瞭主觀唯心主義。

  休謨把自己的哲學稱作“溫和的懷疑論”,以區別於古希臘皮浪的“過分的懷疑論”。休謨的懷疑論固然限制瞭認識,但是他並不完全否定認識。反之,他肯定人的心靈賦有一些認識能力,提出瞭研究人類理智能力的任務。

  ②知識論因果論。休謨認為人類的理智有兩種作用,即推斷各種事實和比較各個觀念。同樣,人類的知識也分為兩類,一類是關於實際事情的知識;包括自然科學、自然哲學和歷史學等,這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因果性知識;另一類是抽象科學和證明的知識,即數學知識。他認為這後一類知識的命題,隻憑思想的作用就可以推導出來,毋須依據宇宙中任何地方存在的任何東西。顯然,在對普遍必然的數學知識的解釋中,休謨實際上對唯理論和先驗論作瞭讓步。

  休謨認為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因果性知識構成瞭大部分的人類知識,是人類一切行為的源泉。因此,他著重探討瞭因果性問題。他按照懷疑論觀點,不承認對於客觀規律性的任何斷定,而局限於對各個現象間、各個觀念間因果聯系的考察。他指出,因果之間有一種前後相承的關系,可是“後此”並不就是“因此”。因果聯系觀念的基本條件在於必然的聯系,就是說,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這種因果聯系的發現不是憑借於理性,而是憑借於經驗。不過,單獨一次經驗並不足以形成因果觀念,隻有當類似的現象多次重復或經常集合在一起,並從而在人的心靈上產生習慣性的影響時,才能形成這種觀念。他認為因果聯系隻存在於心中,而不在對象中,陷入瞭主觀唯心主義。

  社會倫理和政治學說 休謨應用“實驗推理的方法”考察人性的另一個部分,即“情感”方面的問題,從而提出瞭他的社會倫理和政治學說,主要包括:

  ①快樂主義倫理學原理。休謨以感覺論觀點考察人的情感,說明倫理問題。他認為情感的本性是關於快樂和痛苦的感覺,一切道德都是建立在這些特殊的感覺基礎上的。道德的本質在於產生快樂,惡的本質則在於給人痛苦。

  休謨把人的情感區分為直接的和間接的兩類。所謂直接的情感即是由苦樂感覺所直接產生的結果,如欲望和厭惡、悲傷和喜悅等。所謂間接的情感,是指那些引起苦樂感覺的對象由於同我們自己或別人發生某種聯系而間接地產生的情感,如驕傲和謙卑、愛和恨等。這些間接的情感就是休謨倫理學所要考察的主要對象。

  休謨批判基督教把謙卑列在諸道德之中,把驕傲看作是一件惡事。同封建神學偽善的禁欲主義相反,他認為有節制的驕傲能夠鼓勵人們去經營事業,能夠給人帶來快樂,那些引起謙卑和恨的感情的性質則是真正的惡事。

  ②功利主義倫理學思想。休謨認為快樂和利益是一致的。凡屬有利的,即是令人愉快的,是善的,反之就是惡的。人們都趨樂避苦。自私是人的天性。同時,他又認為人們還有同情心,能夠使人們超出自我的圈子,對公眾的利益和別人的幸福懷有關切的感情。

  ③社會契約說。休謨認為體現公共利益的那些“正義”原則,如財物占有的穩定性,是很明顯的,是容易被大傢理解和接受的。因此人類不會長期停留在以前社會的野蠻狀態。所謂“自然狀態”,不過是哲學傢們的虛構。人類的最初狀態就有社會性。他指出,那些體現公共利益的正義法則不是自然形成的,是通過人們公共的協議而建立起來的。正是通過這種協議,才確立私有制,並且建立政府,以保障私有制和公共的福利。利益是政府所賴以建立的直接依據,當執政者嚴重損害臣民利益,以至其權威變得不可忍受時,臣民也就沒有服從他的義務瞭。他反對專制暴政,反對封建王朝的復辟。但是他又認為革命總會引起動亂和無政府狀態。他害怕民眾政權,主張在政治鬥爭中要中庸適度,在政府既經確立之後,就要忠順和服從它,以便維持社會的安寧和秩序。

  宗教哲學學說 休謨應用他的經驗論、懷疑論和快樂主義倫理學觀點,對有關上帝觀念和宗教的問題,作瞭詳細的考察和專門的論述。主要內容是:

  ①批駁上帝存在的證明。休謨認為,以往對上帝存在的證明是缺乏根據的。因為如果懷疑外存的世界,就會更茫然地找不出證據來證明那個神明的存在或它的任何屬性的存在。對於當時最為流行的“宇宙設計論”的證明,他指出,建造房屋誠然需要由建築師設計,但以此為根據而推斷有一個世界造物主存在,那是違反一切類比規則的。因為這兩者相似的程度比太陽和蠟燭相似的程度還要小得多。對於當時廣泛愚弄群眾的“神跡”,休謨揭露說,一切神跡已經被經常一律的經驗所駁斥;那一部充滿神跡的《摩西五經》完全是假造的。與此同時,他反對無神論的觀點,認為這種觀點渙散人們的道德聯系,有害於社會生活的安寧,應予排斥。他按經驗論觀點解釋上帝觀念的來源。他指出,人們把關於自身的智慧、善良和力量的特殊觀念無限地加以擴大,最後就形成全知全能、盡善盡美的上帝觀念瞭。

  ②論宗教的起源。休謨探討瞭從多神教到一神教的發展過程。他指出,由於原始人對自然現象的無知,把它們當作希望和恐懼的對象;人們的想象力又把它們加以擬人化,用愛憎使之成為現實,用祈禱和供奉來感動它們。這就是偶像崇拜和多神教的來源。此後,在人們對生活和幸福的追求中,把這些簡單的神祇觀念逐步加以擴大,最後形成瞭統一的無限完善的上帝觀念,就產生瞭一神教。

  ③揭露宗教的危害作用。休謨指出,民眾宗教的基本特征是野蠻和怪異。那些犯極大罪行、幹最危險勾當的人,通常都是最迷信的人。教會和僧侶對於狂熱的暴行不但不加制止,反而加以利用。因此,基督教成瞭分裂和宗教戰爭的舞臺,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災難。

  休謨雖然批判宗教,但並不完全否定宗教。他認為,證明上帝存在或不存在都是不可能的,但信仰上帝,卻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在他看來,宗教信仰是社會的最堅固的支柱。對普通群眾需要借助宗教來加以控制,而學術界人士則需要通過懷疑論哲學使自己成為健全的、虔誠的基督教徒。

  歷史地位和影響 休謨的哲學是近代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懷疑論的哲學體系。休謨和I.康德一樣,在哲學的發展上起過很重要的作用。康德承認,休謨的哲學打破瞭他獨斷論的迷夢,促使他建立瞭批判哲學。休謨的懷疑論為19世紀英國非宗教的哲學思想提供瞭理論。T.H.赫胥黎是在休謨懷疑論外衣下發揮瞭唯物主義思想。休謨的懷疑論觀點為實證主義者、馬赫主義者和新實證主義者所繼承,對現代西方資產階級哲學產生瞭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