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皇傢園林。遺址在北京西北郊。一般所說的圓明園,還包括它的兩個附園長春園和綺春園(萬春園)在內,因此又稱“圓明三園”。它是清代北京西北郊五座離宮別苑即“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面積347公頃。鹹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先是劫掠,繼而放火燒毀這座曠世名園,隻留下殘壁斷垣,衰草荒煙。

  建園簡述 圓明園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是在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的一座明代私園的舊址上建成的。胤禛登位為雍正皇帝後,擴建為皇帝長期居住的離宮。乾隆時期再度擴建,乾隆九年(1744)竣工。以後,又在園的東側辟建長春園,在園的東南辟建綺春園,作為附園。乾隆三十七年全部完成,構成三位一體的園群。

  山水 圓明園全部由人工起造。造園匠師運用中國古典園林造山和理水的各種手法,創造出一個完整的山水地貌作為造景的骨架。圓明三園之景都以水為主題,因水而成趣。利用泉眼、泉流開鑿的水體占全園面積的一半以上。大水面如福海寬600多米;中等水面如後湖寬200米左右;眾多的小型水面寬40~50米,作為水景近觀的小品。回環縈繞的河道又把這些大小水面串聯為一個完整的河湖水系,構成全園的脈絡和紐帶,並供蕩舟和交通之用。疊石而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崗阜,以及島、嶼、洲、堤分佈於園內,約占全園面積的1/3。它們與水系相結合,構成瞭山重水復、層疊多變的百餘處園林空間。

  乾隆皇帝六次到江南遊覽名園勝景,凡是他所中意的景致都命畫師摹繪下來作為建園的參考。因此,圓明園得以在繼承北方園林傳統的基礎上廣泛地汲取江南園林的精華,成為一座具有極高藝術水平的大型人工山水園。

  建築 圓明園內有類型多樣的大量建築物,雖然都呈院落的格局,但配置在那些山水地貌和樹木花卉之中,就創造出一系列豐富多彩、格調各異的大小景區。這樣的景區總共有150多處,主要的如“圓明園四十景”、“綺春園三十六景”,都由皇帝命名題署。園內的建築物一部分具有特定的使用功能,如宮殿、住宅、廟宇、戲院、藏書樓、陳列館、店肆、山村、水居、船埠等,但大量的則是供遊憩宴飲的園林建築。除極少數的殿堂、廟宇之外,一般外觀都很樸素雅致、少施彩繪,與園林的自然風貌十分諧調,但室內的裝飾、裝修、陳設極為富麗,以適應帝王窮奢極侈的生活方式。

  圓明園作為皇帝長期居住的地方,兼有“宮”和“苑”的雙重功能。因此,在緊接園的正門建置一個相對獨立的宮廷區,包括帝、後的寢宮,皇帝上朝的殿堂,大臣的朝房和政府各部門的值房,是北京皇城大內的縮影。

  景區 圓明園內的150多處景區各具特色。有仿效江南山水名勝的,如福海沿岸模擬杭州西湖十景,“坐石臨流”仿自紹興蘭亭;有取古人詩畫意境的,如“武陵春色”取材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有表現神仙境界的,如“蓬島瑤臺”寓意神話中的東海三神山;有象征封建統治的,如九島環列的後湖代表禹貢九州,體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利用異樹、名花、奇石作為造景主題的,如“鏤月開雲”的牡丹、“天然圖畫”的修竹等。這些主題突出、景觀多樣的景區,大多數作成“園中之園”,它們之間均以築山或植物配置作障隔,又以曲折的河流和道路相連,引導遊人從一景走向另一景。園中有園是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一種獨特佈局形式,圓明園在這方面可算是典型佳例。

圖1 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總平面圖

圖2 圓明園長春園諧奇趣遺址

  長春園北部有一個特殊的景區俗稱“西洋樓”,包括遠瀛觀、海晏堂、方外觀、觀水法、線法山、諧奇趣等,是由當時以畫師身份供職內廷的歐洲籍天主教傳教士設計監造的一組歐式宮苑。六幢主要建築物為巴羅克風格,但在細部裝飾方面也運用許多中國建築手法。三組大型噴泉、若幹小噴泉和綠地、小品則采取勒諾特爾式的庭園佈局(見法國園林)。這是在中國宮廷裡首次成片建造外國建築和庭園。

  影響 圓明園不僅在當時的中國是一座最出色的行宮別苑,乾隆皇帝譽之為“天寶地靈之區,帝王遊豫之地無以逾此”,並且還通過傳教士的信函、報告的介紹而蜚聲歐洲,對18世紀歐洲自然風景園的發展曾產生一定的影響(見英國自然風致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