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代戲曲作傢。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襄陵鎮)人。約1294年前後在世。曾任杭州路吏,《錄鬼簿》成書(1330)之前即已在杭州病故,火葬於西湖靈芝寺。鄭光祖為人方直重情誼,不妄與人交。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演員們稱他為“鄭老先生”(《錄鬼簿》)。

  著有雜劇18種,今存8種:《伊尹耕莘》、《三戰呂佈》、《無鹽破環》、《王粲登樓》、《周公攝政》、《老君堂》、《翰林風月》、《《倩女離魂》。其中《伊尹耕莘》、《無鹽破環》、《老君堂》是否確為鄭作,尚有疑問。另有《月夜聞箏》存殘曲。《哭孺子》、《秦樓月》、《指鹿道馬》、《紫雲娘》、《采蓮舟》、《細柳營》、《哭晏嬰》、《後庭花》、《梨園樂府》9種僅存目。

  《倩女離魂》全名《迷青瑣倩女離魂》,取材於唐人小說陳玄祐《離魂記》。王文舉與張倩女經父母指腹為婚,倩女母因文舉功名未就,不許完婚。後文舉赴京應試,倩女魂魄相隨,結伴至京。文舉得官,二人同返故裡。倩女靈魂與久臥床榻的倩女的病體合二而一,遂與文舉成親。劇本塑造瞭一個敢於違背封建禮教規范,追求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全劇抒情氣氛濃厚,心理刻畫也較細致。這一作品中的“離魂”情節,雖有唐代小說《離魂記》有關描寫作依傍,但對倩女靈魂追趕情人並與之結合的具體描寫較小說更為動人,對明人湯顯祖的傳奇《牡丹亭》的創作也有一定影響。

  《翰林風月》全名《梅香騙翰林風月》,寫婢女樊素為小姐小蠻、書生白敏中代傳書柬,從中撮合而成婚事。故事情節有意模仿《西廂記》。不論從思想內容或藝術手法來看,它的成就比《西廂記》差得多;但也有不少曲詞寫得意趣盎然,情意獨至。不過劇中女主角樊素作為一個婢女,動輒引經據典,作者可能意在寫出她是小姐的“伴讀”身份,但有些曲文與科白終嫌過於文雅,反而不合人物身份。

  《王粲登樓》全名《醉思鄉王粲登樓》,據東漢末王粲在荊州依劉表、意不自得而作《登樓賦》事,並加以虛構敷演而成。第三折寫王粲落魄荊州時登樓賦詩,抒發瞭遊子飄零、懷才不遇的心情,唱詞意象悲壯高遠,情感真摯,在封建社會引起過不少失意文士的共鳴,因而受到推崇。此劇結構較散漫。

  鄭光祖的散曲今存小令6首、套曲2首,講究辭藻、音律,風格典麗。

  鄭光祖是元曲四大傢之一,聲譽很高。周德清《中原音韻》中舉“六字三韻”例和“定格”范例時都引用過他的曲文。明人何良俊甚至推他為元曲四大傢之首。王國維則說他“清麗芊綿,自成馨逸”,與關、馬、白“均不失為第一流”(《宋元戲曲史》)。他們都是從鄭光祖作品的語言角度來評論的,難免有失偏之處。其實以鄭光祖作品的思想內容和生活氣息而言,同關漢卿、王實甫作品相比,都較遜色。藝術上也有過於雕琢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