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漢族民間敘事詩。又名《抗糧傳》。19世紀中葉產生並流傳在湖北崇陽一帶。孫敬文等整理,於1957年出版。詩篇講述清朝的故事。範文瀾《中國近代史》記載:“一八四一年,湖北崇陽人鐘人傑聚眾數千人起義,自號鐘勤王,並豎都督大元帥紅旗,次年戰敗被殺。”敘事詩以這一歷史事件為題材,通過當時崇陽縣衙“糧房”借鄉民“完國課”之機巧取豪奪,鐘九(人傑)領導農民起義抗糧、佔領崇陽縣城、殺死縣縣官的典型事例,揭露清王朝的政治腐敗、“糧房”橫行、民不聊生。詩篇講述起義勝利的情景,氣勢宏偉,振奮人心。詩中鐘九的形象具有典型意義。他急公好義,智勇雙全,紀律嚴明,威震四方。為瞭不讓崇陽人民遭受血洗之難,“自坐囚籠去面聖”,遭到暗殺。《鐘九鬧漕》是近代漢族民間敘事詩的優秀代表作,長期以口頭和手抄本兩種形式在民間流傳。詩長1 500餘行,全部采用五句頭山歌形式,以七言五句為一詩段,前四句對稱,第五句是第四句的引申和深化。音律上常與第四句尾音葉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