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主要用於報時的建築鐘樓鼓樓的合稱。有兩種,一種建於宮廷內,一種建於城市中心地帶,多為兩層建築。宮廷中的鐘鼓樓除報時外,在朝會時也作節制禮儀之用。此外,唐代寺廟內也設鐘和鼓,元、明時期發展為鐘樓、鼓樓對峙而立,供做佛事之用。

  宮廷中的鐘鼓樓 南朝梁代建康宮正殿東南角已建有鐘樓,但鼓設於殿門內側,未專建鼓樓。宮廷廷中鐘鼓樓同設始於隋代。隋代洛陽宮乾元殿前東南角有鐘樓,西南角有鼓樓,按刻漏敲鐘擊鼓。唐代長安太極宮太極殿、大明宮含元殿,北宋汴梁大內文德殿,金代南京隆德殿等均在殿庭東南角建鼓樓,西南角建鐘樓。元大都大明殿、延春閣東廡建有鐘樓,西廡建有鼓樓。到明代,宮殿中就不再建鐘鼓樓瞭。

圖1 西安鐘樓

  城市中的鐘鼓樓 早期城市無專用報時建築。古代裡坊制城市(見裡坊)實行宵禁,早晚擊鼓為啟閉坊門的信號。唐長安宮城正門承天門和各坊坊門上層都設鼓。閉門時先由承天門擊鼓,由近而遠,各坊門依次擊鼓,傳遞信息。州、縣則在衙城正門鼓角樓或譙門上設鼓。元大都、明南京城和明清北京城都在城內建造高大的鐘樓和鼓樓,作為全城報時中心。各地方城市也出現獨立於街頭的鐘樓和鼓樓,周圍逐漸形成繁華的商業區。元代以後,鐘鼓樓成為城市的一種公共建築,對街景和城市立體輪廓起重要作用。

圖2 西安鼓樓

  城市報時用的鐘鼓樓沿襲承天門、譙門的城樓做法,下為磚砌墩臺,上為木構樓屋。有的在墩頂上加築腰簷,使墩臺像樓的底層,山西大同鐘樓和北京鼓樓就是這樣。

  實例 西安的鐘樓和鼓樓是現存最古的實例之一(圖1、2)。鐘樓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明萬歷十年(1582)重修。明西安城的鐘樓建在中軸線幹道交會處,是城內最高大的公共建築,下部為35.5米見方、高8.6米的方形城墩,每面建一券門,十字貫通,墩上建方形重簷三滴水攢尖屋頂的二層木構鐘樓,樓上懸鐘。鼓樓在鐘樓西北側,跨南北街而建,始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清代兩次重修。下部為城墩,寬52.6米、高7.7米,設寬6米的券洞,上建重簷三滴水歇山頂的兩層木構鼓樓,面闊7間,進深3間,外形和構造特點都和城樓相似。

  北京鐘鼓樓創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建在北京城中軸線的北端。鼓樓立面矩形,鐘樓立面方形,與西安鐘樓、鼓樓相同,但鼓樓在前,鐘樓在後,前後相重,以巨大的體量,成為北京城中軸線的結尾,在城市景觀中起的重要作用較西安鐘鼓樓更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