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畫傢。生於河北束鹿(今辛集),卒於陝西西安。1925年到北京,與李苦禪等人組織吼虹藝術社,宣導革新中國畫。同年在中山公園展出瞭採用中國畫的筆墨形式描繪勞苦民眾苦難生活的《貧與病》、《拓荒者》、《疲勞》等作品。青年時代受“五四”新文化思潮影響,以傳統藝術觸及社會現實和人生,專以中國農民的現實生活為題材,用自學自創的樸素筆調進行創作。1933年應聘為天津《大公報》特約旅行寫生記者,深入冀南作農村生活寫寫生,作品在《大公報》專欄連載。1934~1936年,又深入長城內外各地,所作寫生畫真實地反映瞭抗日戰爭前夕中國農村的民生苦難,從此以平民畫傢聞名;並受到當時隱居泰山的愛國將軍馮玉祥的特別贊賞,遂招其上山,並為其畫稿一一配詩,出版瞭詩畫合集《趙望雲農村寫生集》和《趙望雲塞上寫生集》、《泰山社會寫生石刻詩畫集》。

《風雨歸牧》

  抗日戰爭期間,趙望雲借助馮玉祥的支持在武漢、重慶等地主編《抗戰畫刊》。1941年春,在成都受到張大千的影響,開始系統地鉆研中國畫的傳統技法,繼而旅行西北,臨摹敦煌壁畫,畫風隨之一變,繪畫題材逐漸轉向西北地區的自然山川和農村風物。翌年定居西安,組織當地畫傢成立平明畫會,創辦《雍華》雜志,開設青門美術社,舉辦各種畫展,收黃胄、方濟眾徐庶之等學生,逐漸成為西北畫傢群的核心人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歷任中國美術傢協會常務理事暨西安分會主席、西北文化部文物處處長、陜西省文化局副局長等職,主持籌建瞭西北歷史博物館(今陜西歷史博物館)。1956年赴埃及寫生。晚年堅持以西北為生活基地,中國畫技巧日趨成熟,畫風自然質樸,筆力蒼厚。他與西安的其他中國畫傢合作,經過艱苦的探索,形成瞭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西北地方特色的長安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