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始社會雕塑。大體可分為人像雕塑和動物雕塑兩大類。

  人像雕塑 中國迄今發現最古老的人像雕塑,屬新石器時代氏族公社繁盛階段的遺物。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歷年出土原始社會人像雕塑較多的地區。20世紀80年代之後,安徽含山淩傢灘遺址、遼寧西部的紅山文化遺址也有引人註目的新發現。作品質料以陶塑所占比重最大,石雕與骨雕人像數量較少。

圖1 圓雕少女頭像(甘肅禮縣高寺頭出土)

  裴李崗文化灰陶人頭 為迄今所知黃河流域年代最早的陶塑老婦形象,1977~1978年在河南密縣(今新密)莪溝北崗遺址發現,屬7 000多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物。

  仰韶文化陶塑人像 出土於渭河流域及黃河中遊地區,數量較多,形式豐富,包括圓雕頭像、圓雕人像、浮雕人面,以及裝飾著圓雕頭像的陶壺、陶瓶等。圓雕頭像以西安半坡出土的老婦像年代最早,屬距今約6 800年前的半坡類型遺物。甘肅禮縣高寺頭出土的圓雕少女頭像,是仰韶文化陶塑人像的作品。頭像殘高12.5厘米,周堆塑與錐鏤相結合的手法制成,陶色橙黃,頸下部分已缺,原先可能是陶壺器口的裝飾。

圖2 人頭形陶容器蓋(甘肅東鄉出土)

  陜西黃陵出土的圓雕頭像,系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作品。頭像以細泥紅陶制成。仰韶文化陶塑浮雕人面,在甘肅天水柴傢坪,陜西華縣柳枝鎮、隴縣、寶雞北首嶺、扶風薑西村等地均有出土。天水柴傢坪1967年出土的陶塑人面,殘高25.5厘米,寬16厘米,細泥紅陶質,塑工相當細膩。

  用圓雕人物頭像裝飾的陶壺或陶瓶,也始於仰韶文化,在陜西省長武縣和商洛市以及甘肅省秦安大地灣等遺址均有出土。

  馬傢窯文化陶塑人像 發現於黃河上遊的甘肅、青海兩省,基本都是陶器上的附飾物。馬傢窯文化前期(包括石嶺下類型和馬傢窯類型)的陶塑人像,多數是女性形象。甘肅秦安寺嘴1975年出土人頭形紅陶瓶,屬距今5 100年前的石嶺下類型遺物。馬傢窯文化後期(包括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伴隨父權制的確立,裝飾在陶器上的人物幾乎都是男子形象。甘肅東鄉、寧定等地出土的3件半山類型人頭形器蓋,青海樂都柳灣馬廠類型人頭形器口陶壺和裸體人像浮雕陶壺反映當時流行男性崇拜的習俗。也有人認為是兼有男女兩性特征的復合體。

  龍山文化陶塑人面 在黃河中下遊地區已發現兩件。河南陜縣七裡鋪和山東濰坊姚官莊出土的陶塑人面,表現瞭比較明顯的男性特征。

圖3 泥塑女神頭像 (遼寧牛河梁出土)

  紅山文化陶塑婦女像 在內蒙古赤峰西水泉,遼寧喀左東山嘴,遼寧牛河梁等紅山文化遺址有一定數量發現。西水泉和東山嘴出土的陶塑女裸像和牛河梁祭祀遺址出土的泥塑女神頭像反映原始地母崇拜的習俗。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

  黑龍江密山新開流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也發現瞭陶塑人像。

  長江流域原始社會陶塑人像 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地都有發現。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型人像和人頭像;浙江桐鄉馬傢浜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塑男裸像等,屬距今約6 000多年前捏塑燒制的陶像。

  薛傢崗文化陶塑人面 出土於安徽望江汪洋廟遺址上文化層(第二層),屬薛傢崗文化後期遺物。人面采用捏塑和錐劃結合手法。

  大溪文化陶塑人頭 出土於湖南安鄉湯傢崗遺址下層,屬距今約6 000年前的大溪文化早期遺物,頭像以泥質紅陶制成,似為老人頭像。

圖4 火山巖浮雕人面(四川巫山大溪出土)

  青龍泉三期文化陶塑人像 出土於湖北天門鄧傢灣遺址,為距今約4 000年前的青龍泉三期文化(即湖北龍山文化)遺物。人像共兩件,以泥質紅陶捏塑而成,皆作跽坐狀的男子,造型頗具淳樸之天趣。類似作品,以前在鄂東北圻春易傢山遺址亦有出土,唯保存狀況稍差。

  玉石雕人像 迄今發現不多。在安徽含山凌傢灘遺址發現的玉人、玉鷹、玉龍等,距今5 000多年,制作已很精工。遼寧東溝後窪屯遺址出土的滑石圓雕人頭和河北灤平金溝屯遺址發現圓雕人像,可能是紅山文化晚期的遺存。重慶巫山大溪出土的墨色火山巖人面,屬大溪文化晚期的雕刻。甘肅永昌鴛鴦池出土的白雲石人面,屬馬傢窯文化馬廠類型的遺物。玉雕人面在陜西神木龍山文化墓葬和山東滕州大汶口文化遺址中也有發現。骨雕人像見於陜西西鄉何傢灣仰韶文化北首嶺類型遺址中。

  動物雕塑 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多屬陶塑、石雕,也有少量牙雕和木雕。在河南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有距今約7 000多年的陶塑豬、羊頭。遼寧東溝後窪遺址出土有很多滑石雕成的虎、豬、狗、雞、鵝、鷹、蟬、鳥、昆蟲、魚等形象,造型單純而生動,其中一件屈身、闊口、大眼、有角的龍,為已知最早的石雕龍的形象。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也出土有陶塑和牙、木雕刻的豬、羊、魚、鳥、蜥蜴等動物形象,形體不大,已具備圓雕、浮雕、線刻等不同表現形式,能概括地表現動物形態。牙雕“雙鳳朝陽”,長16.6厘米,在正中部位以陰線刻出一組大小不等的同心圓,外緣有跳動的光芒,兩側對稱地雕出回首相顧的雙鳥,構成相當完整的圖案。後窪遺址和河姆渡文化距今都在6 000年以前。

圖5 陶水鳥壺(江蘇吳江出土)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動物雕塑在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有狗首鳥尾的陶塑器柄。湖北天門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一群人與動物陶塑,數量眾多,除羊、狗、雞等傢畜傢禽外,還有大象和烏龜。這些隨手捏成的小陶塑,能夠表現出動物活動中的神態。

圖6 獸形鬶

  陜西華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墓葬中出土的陶鷹鼎、陶貓頭鷹器蓋,江蘇吳江梅埝遺址所出的良渚文化陶水鳥壺,山東大汶口所出的獸形鬶,膠州三裡河所出的狗鬶等,器物與造型完美地結合,可能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具有宗教或禮儀的意義。

  大型動物泥塑的殘跡發現於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遺址之中,有神話動物豬龍和禽鳥。牛河梁遺址中的積石塚中還發現完整的玉石豬龍雕刻。豬龍雙耳肥大,圓眼,吻部前凸,有很多道皺折,身體蜷曲,尾端與吻部相接。同形的玉飾在遼寧、內蒙古、河北等地均有發現。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墨玉龍,身軀呈C形,背部正中有圓孔,可以系繩懸掛,通體光潔潤澤,輪廓剛勁而優美,是原始社會玉雕中的傑作。在江蘇、浙江、上海等地的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琮以浮雕與線刻的獸面紋為主要裝飾,其中雕琢最為精工的是江蘇武進寺墩所出的一件玉琮。這些玉器具有宗教的、禮儀的性質。龍的形象和獸面紋浮雕,顯示瞭原始社會藝術與奴隸社會藝術之間的淵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