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漁業源遠流長,經歷瞭原始漁業、傳統漁業和現代漁業三個階段。

  原始漁業(遠古至西元前22世紀) 早在石器時代,處於原始社會的人類就在居住附近的水域中撈取魚、貝類作為維持生活的重要手段。那時蚌蛤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食物。至今,在北起遼寧、南至海南島,遺留著大量上古之世食後棄置的蚌蛤之殼堆積——貝丘遺址。陝西西安的半坡遺址中,出土制制作精巧、具有倒刺的釣鉤。在浙江餘姚河姆渡不僅出土瞭青、鯉、鯽、鯰、黃顙、烏鱧、中華鱉、烏龜、無齒蚌等大量骨鰭化石,而且出土令人矚目的木槳。木槳的出現,說明使用木舟捕魚已經開始。

  傳統漁業(公元前21世紀至1840年)基本特點是以風帆為動力,以木船網罟為主要捕撈工具,伴之以人工天然養魚。

  甲骨文記載,商王“在圃漁”。《詩經》說:周文王時築靈池,“於牣魚躍”。《孟子·萬章上》言:“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同時或稍後出現瞭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養魚著作——《陶朱公養魚經》。據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收錄,《陶朱公養魚經》中記載:“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所謂魚池也。以六畝地為池,池中有九洲。求懷子鯉魚長三尺者二十頭,牡鯉魚長三尺者四頭,以二月上庚日內池中,令水無聲,魚必生。”田常(齊國正卿)於後苑治池,一年得錢三十餘萬。

  秦漢隋唐,是傳統漁業的大發展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設治粟內史以“掌谷貸”,置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供養”(用山海池澤的稅收供養皇帝生活)。漢承秦制,“大司農供軍國之用,少府以養天子”。其間鐵農具的發展和牛耕的普及,使農業成為“天下之大業”。與此同時,手工業也造出瞭“高十餘丈”的樓船,出現瞭“罛者舟之”(大漁網用船拖引)的捕撈作業。由武帝到宣帝期間,海租(海洋漁業為國傢創造的稅收)增加瞭三倍。

  唐代的淡水捕撈很發達,出現瞭多種多樣的各盡其妙的漁具漁法。內陸水域捕魚已有專業漁民,詩人稱之為漁人、漁父、漁翁。漁具則魚叉、弓箭、釣具、網、籪、粱、籠都已具備。當時的釣具已很完備,有搖釣線的雙輪,鉤上置餌,釣線縛有浮子,可用以在岸上或船上釣魚。唐代捕魚方法之多超過歷代,如用木棒敲船發聲以驅集魚類,用毒藥毒魚或香餌誘魚進行捕撈等;鸕鶿捕魚也已出現。據張《朝野簽載》記載,當時還有木制水獺,口中置有轉動機關,魚餌放在機關中,魚吃餌料時,機關轉動,獺口閉合而將魚捕捉。唐陸龜蒙《漁具詠》曾用詩的形式總結瞭當時的漁具並作瞭分類,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專門論及漁具的文獻。

  宋代以後,尤是明清時代,傳統漁業的發展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民間的漁業生產蓬勃發展,漁業自身的內部分工明細化,如江州地區(今九江)的魚苗業,蘇州地區的漁業制冰業,松江區的海水養殖業,水產品內貿外貿,錦(觀賞)魚培育,珍珠開采和養殖等,均有新的興起和發展。漁業的著作紛紛問世,如明代即有屠本畯的《閩中海錯疏》,林日瑞的《漁書》,胡世安的《異魚圖贊》,李時珍研究魚類和藻類藥用功能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江西養魚法”(《農政全書》)。二是統治階級的保守。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進取。元王朝工部不理漁政,完全“聽民自漁”。明代嘉靖年間倭患猖獗,朝廷嚴令禁海——禁止漁民出海捕魚。清初令濱海民悉徙內地五十裡,且毀屋廬以作長城,掘墳塋而為深塹,民有闌出咫尺者,執而誅之。這些做法,嚴重破壞瞭海洋漁業的發展。

  現代漁業(19世紀下半期至今) 1882年,新的生產工具現代漁輪在英國問世,它以蒸汽為動力,用機械操作網具,在海洋上進行高產量捕撈。信息傳來,國人矚目。以張謇為代表的有識之士以“中國漁政久失,士大夫不知海權”,條陳清政府開創現代漁業。清王朝照準,詔令張謇規劃。1906年,江浙漁業公司成立,張謇兼任經理,其時適有一艘德國漁輪在黃海侵漁,張謇即乘機將其收買,定名“福海”,是為中國第一艘現代漁輪。1908年,廣東有識之士集資白銀60萬兩,創立瞭廣東漁業公司。山東巡櫓亦以準備金3萬兩,在煙臺創立漁業公司。民國政府成立後,於實業部內設立漁牧司,繼續鼓勵現代漁業發展。此後公司創辦漸多,競爭激烈,1936年全國已擁有拖網漁輪10艘,手繰網漁輪150餘艘,初創起一支現代漁輪隊伍。這一時期,一些有為人士積極創辦學校,大力培育人才。創辦的學校有河北省立水產專科學校、江蘇省立水產學校、浙江省立高級水產學校、集美高級水產航海學校、山東水產講習所等。

  然而,由於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操縱瞭中國漁業的命脈,上海、青島、煙臺、大連等地陸續出現外國水產公司。他們的漁輪猖狂侵漁,酷漁濫捕,產品在中國市場上傾銷,造成瞭中國漁業的破產。全國水產品總量從1936年的150萬噸下降到1949年的44萬噸。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開始現代漁業的新篇章。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確定瞭“先恢復,後發展”的方針。1950~1957年,在漁區進行民主改革,廢除瞭封建勢力的特權及其剝削,在沒收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水產企業的基礎上,建立國有水產企業。這是一個具有深刻意義的變革,解放瞭生產力。1952年全國水產品產量166萬噸,超過歷史最高水平。1956年6月,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產部。1958年,水產科研工作者鐘麟率先突破鰱魚、鳙魚兩大傢魚人工繁殖關,為淡水養魚大發展創造瞭條件。1960年,上海求新造船廠等單位造出瞭第一批國產漁輪,開始瞭漁船機械化和風帆木船的更新換代。1970年開始,國傢七部委共同支援,用三年時間建造瞭漁輪燈光圍網漁業,填補瞭中國海洋漁業的空白。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務院設立國傢水產總局(後以水產、漁政兩局歸入農業部),從上到下建立起漁政監督管理機構。1978年組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下設黑龍江、長江、珠江三個淡水漁業研究所,黃海、東海、南海三個海洋漁業研究所。1976~1985年,恢復瞭上海水產大學、大連水產學院、湛江水產學院、廈門水產學院,以及天津農學院、華中農學院、中國海洋大學的三個水產系。這一時期的水產科研也取得瞭成果,如大面積池塘養魚高產技術,稻魚互利理論,海水養殖和海水增殖技術,河蟹人工繁殖技術,對蝦育苗和養成技術,魚類遺傳育種研究等。

  1985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出指示,要求全國“像重視耕地一樣重視水域的開發利用”,省、市、自治區“因地制宜,各有側重”,國營、集體、個人一起上。當年水產品總產量突破700萬噸。這一年遠洋漁業昂首起步,中國漁輪在大西洋、印度洋和白令海上捕撈作業。1986年頒佈瞭《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1990年起連續十幾年中國水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2007年產量達到4 747.5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