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京中關村地區設立的國傢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角景觀

  產生背景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在北京最大的高智力知識密集區中關村逐逐漸形成以開發、經營電子產品為主的民營科技企業群體——“中關村電子一條街”。1988年初,中央辦公廳組織聯合調查組,對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進行全面調查與總結,肯定中關村高技術企業的方向,並提出興辦中關村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的建議。同年5月,國務院批準發佈《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正式建立中國第一個國傢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國傢科學技術部聯合向國務院提交《關於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國務院正式批復原則同意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規劃。隨後,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正式更名為中關村科技園區。2000年12月8日,北京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確定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法律地位,並就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和發展的一系列問題作出法律界定。

  結構分佈 中關村科技園區覆蓋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資源最密集的區域,包括海淀園、豐臺園、昌平園、亦莊科技園和電子城科技園。海淀園位於海淀區,建有1.8平方千米的上地信息產業基地和4平方千米的永豐中試基地豐臺園位於南郊的豐臺區,昌平園位於北郊的昌平區,作為高科技產業基地,兩園面積各占地5平方千米;亦莊科技園位於北京東南郊京津塘高速公路起點處,面積7平方千米;電子城科技園位於首都東北郊酒仙橋,面積10.5平方千米。5個科技園共同構成瞭沿京城四環路佈局的頗具特色和充滿活力的高科技產業帶。

  性質核心 中關村科技園區是推動科教興國戰略、發展市場經濟的綜合改革試驗區;是國傢科技創新示范、科技成果孵化和輻射、高新技術產業化以及創新人才培養的基地。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以海淀園為核心,以科技創新為基礎,將中關村地區密集的智力資源轉化為以市場為導向的科技成果,通過孵化創業和規模化生產經營,向全市和全國輻射,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

  發展目標 園區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其他智力密集型產業,經國傢批準,實行一系列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是:在高新技術企業中建立新型的產權制度,實現智力勞動參與企業收益分配;鼓勵民間資本設立高新技術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公司;設立為高新技術企業融資服務的擔保公司;加快中關村科技園區寬帶多媒體區域信息網建設,並按國際標準收取電信資費;對軟件產業給予進一步稅收扶持政策;對中關村科技園區的高新技術企業上市給予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實行有利於提高高新技術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進出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