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第一個民族主義政治組織。又譯良知社崇知社恩德社。其成立標誌著近代印尼民族覺醒運動的開始。20世紀初,受西方教育的知識份子掀起思想啟蒙運動,主張普及教育,振興民族文化,提高印尼人的社會地位。1908年5月20日,在爪哇日惹成立至善社。創建人是退休醫生W.S.胡索多R.蘇托摩。初期它是一個文化教育團體,其宗旨是“採取取法律所準許的一切手段”,發展教育,“實現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的進步”,“技術和工業的發展”,以及“土著藝術和科學的復興。”主要成員是爪哇和馬都拉的青年學生、土著貴族和政府文職官員。1909年年底,在各地建立40個分社,擁有社員10 000人。被荷蘭殖民當局承認為合法團體。其內部分為兩派。保守派主張與荷蘭殖民政府合作,活動隻限於文教領域,僅吸收爪哇和馬都拉地區的貴族官吏與上層知識分子為社員。由青年知識分子組成的激進派則主張吸收一切印尼人參加,采取不合作主義,從事民族主義政治活動。他們要求關心全體印尼人民的苦難命運,加強與人民大眾的聯系。後保守派大多退出,另組忠善社。1912年伊斯蘭聯盟等民族主義政治組織成立後,激進派成員紛紛退社,加入伊斯蘭聯盟、東印度黨和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5年至善社轉而開展政治運動。1917年通過政治綱領提出建立民族議會,改革選舉法和刑法,並與伊斯蘭世界聯盟等組成全國委員會,力圖在國民議會選舉中統一行動。此時它在印尼外島影響擴大,1919年成員達20 000人。1927年與民族黨等聯合建立印尼民族政治團體協商委員會(簡稱印尼民族政黨聯盟)。1930年決定對一切印尼人開放。1932年將“實現印尼獨立”列入綱領。1935年,與印尼民族統一黨合並為大印度尼西亞黨。印度尼西亞人民把至善社成立之日定為“民族復興節”,又稱“民族覺醒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