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發達政治系統向發達政治系統變遷的過程。一般指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在政治領域發生的變化。

  “政治發展”概念以及與之相連的“政治發展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在西方政治學中首先提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不發達國傢開始瞭工業化,隨之在政治上也出現瞭富有特點的變化。這些變化促使長期局限於研究西方政治的西方學者思考,發展中國傢會不會經歷與發達國傢相似的政治發展過程。一些政治學傢開始對政政治發展進行研究,試圖尋求各國在現代化過程中政治變遷的一般性規律。

  政治發展的含義由於研究者的理解不同而各異。如政治發展是工業化社會的特征,非工業化社會竭力追求之;是政治的現代化,是非現代化社會建設現代化已確立的合理的政治模式的過程;是獨立的民族國傢的形成過程;是行政管理和法治的發展,建設有效率的政府是政治發展的中心;是公民的政治組織化程度和政治參與程度提高的過程;是政治的民主化過程;是政治系統獲得和運用權力的能力的增長。

  大多數西方政治學者認為,政治發展的基本內容為:意味著社會成員政治參與的廣度和深度的增加;滿足公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欲望,是政治系統基本的價值目標;在傳統社會,社會成員隻有少部分參與政治過程,隨著政治發展,參與這一過程的公民不斷增多;政治系統越發達,廣泛深入地參與政治過程的公民就越多;政治發展意味著政治系統功能的增強,社會的發展需要政治系統的功能不斷增強,政府的活動范圍和規模也隨著政治發展水平的提高而擴大。

  大多數政治學者都承認,政治發展的研究難以擺脫研究者價值觀的影響。由於西方文化傾向的阻礙,政治發展研究尚未取得被人們普遍接受的有說服力的成果。

  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的政治學者也逐步展開對政治發展的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認為,政治形態不是某種凝固的僵化體系,而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政治發展,就本質而言,指的是人類政治生活體系在結構上日趨合理,在功能上日趨完善,由低級到高級的前進上升過程。大體上說,在制度層面,作為政治統治力量的階級及其同盟者的人數不斷增多,民主權利在全社會范圍內從無到有、從形式到實質的不斷擴展;在體制層面,組織結構的規范有序,決策管理的科學高效,協調控制和自我適應功能不斷增強等。政治發展主要是由經濟發展推動的,它與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政治發展不單是不發達國傢的任務,發達國傢在社會發展中,同樣面臨著政治發展的問題。由於政治發展與經濟制度﹑歷史傳統﹑文化背景及其他社會條件相互影響和制約,不同國傢的政治發展方向和形式不同,各具特色,唯一的或相同的政治發展模式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