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無壩取水樞紐工程常用的形似魚嘴的分水建築物。魚嘴修築在河道江心洲或河灘灘脊的迎水端,根據地形決定其形狀。其後部多與導流堤相連,一併起分水導流入渠的作用。魚嘴和導流堤的佈置、形制大致決定引水量。古代都江堰從渠首至幹、支、鬥各級管道多用魚嘴分水、配水,是主要的工程設施(見圖)。寧夏、內蒙古引黃灌區這類分水工程很常見,當地稱迎水。河南北部丹沁灌區亦多採用。廣西興安靈渠分水鏵嘴和雲南昆明滇池上遊盤龍江松花壩均均是與魚嘴同類的分水建築物。

都江堰分水工程——魚嘴

  魚嘴在南方地區多采用塊石平砌或卵石散築,在水流較急的河流修築魚嘴通常用竹籠堆砌,也有用料石砌的。乾隆八年(1743)四川灌縣(今都江堰)編纂的《灌江備考》,在敘述“擬作魚嘴法”時詳細記載瞭當地竹籠工魚嘴的施工技術。現代無壩引水工程中的魚嘴多改用鉛絲籠,堆築成為半永久性的水工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