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宋大臣、理學傢。朱熹的再傳弟子。字景元,後改希元。學者稱西山先生。建寧府浦城(今屬福建)人。慶元五年(1199)進士,歷任起居舍人兼太常少卿,江東轉運副使,知泉州、隆興府、潭州。理宗即位,召為中書舍人,擢禮部侍郎、因與權臣史彌遠不和罷職。紹定五年(1232)起知泉州、福州,召為戶部尚書,改翰林學士,端平二年(1235)拜參知政事,卒諡文忠。他以直諫諫著稱,主張恢復中原,同情人民疾苦,為官頗有政聲。著作有《大學衍義》《真文忠公文集》等。真德秀恪守朱熹遺說,並有所發展。他認為仁義禮智之理先於事物而存在,是“天與”之實理,但理不離氣,理在事中。他還強調體用不離,學以致用。提倡經史並用,認為學問的目的在於究當世之務。他發揮瞭朱熹的心性說,把內外體用之學變為“成己成物”之學,主張以成己為體,成物為用。認為心之本體,湛然虛明,全體是仁,仁即天理;隻是由於物我之私,使此心昏蔽而不明;經過涵養操存工夫,可達到心與理一,心中之仁可全體復明;由此推己及物,即可親親、仁民、愛物,達到萬物一體境界。真德秀雖然也講“格物致知”,主張以讀書為本,但又提出瞭“求仁說”。認為心即是仁,求仁隻能反求諸心。他把向自己本心求仁看作學問的最後歸宿。他的哲學思想具有一定的心學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