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稱亞美尼亞共和國。位於外高加索南部,西與土耳其接壤,東與阿塞拜疆為鄰,北與格魯吉亞交界,南與伊朗相連。面積2.98萬平方千米。人口326.26萬(2011)。全國劃分為10個州和1個州級市 。首都埃裏溫。

  自然地理 為一內陸高山國傢。地處亞美尼亞高原東北部,為小高加索山脈所環抱。全境90%以上的地區在海拔1 000米以上。平均高度1 800米,最高點阿拉加茨山,海拔4 090米。西南部為亞拉臘河谷平原。大部地區為幹燥的大陸性氣候。平原地區1月平均氣溫−5℃,7月25℃,平均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山地1月平均氣溫−6~−13℃,7月20℃,平均年降水量約500毫米。主要河流阿拉克斯河(含支流拉茲丹河)。有100多個湖泊,最大的為塞凡湖。以山地、黑土分佈最廣,海拔2 000米以下山坡為山地草原。全境1/5土地為闊葉林(山毛櫸、櫟樹及鵝耳櫪等)及灌叢覆蓋,平原為旱生疏林,高山為亞高山及高山草甸。境內建有迪利然、霍斯洛夫斯基自然保護區及塞凡國傢公園。主要礦產有銅、鉬、鉛、鋅、霞石、鉀鹽、大理石等。

埃裡溫獨立廣場一角

  居民 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09人。城市人口占人口總數的66.5%。人口主要集中於西南部的亞拉臘河谷平原。該區土地面積僅占全國的6.5%,卻集中瞭全國總人口的45%。亞美尼亞族占總人口的96%,其他民族有俄羅斯族、庫爾德族、烏克蘭族等。官方語言為亞美尼亞語,居民大都通曉俄語,主要信仰基督教。

  歷史 公元前9至前6世紀,在現亞美尼亞境內建立奴隸制的烏拉杜國。前6世紀至公元3世紀,建立起大亞美尼亞國。7~15世紀,先後遭阿拉伯人、拜占廷人、突厥人、蒙古韃靼人入侵,16~18世紀被奧斯曼帝國和波斯瓜分。1804~1828年間,東亞美尼亞並入俄羅斯(稱埃裡溫省)。1920年1月成立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36年加入蘇聯。1990年改國名為亞美尼亞共和國。1991年9月21日正式宣佈獨立。1992年4月6日與中國建交。

  政治 實行總統制。國民議會是國傢最高立法機關。政府為內閣。1998年進行司法體制改革,取消最高法院,設立上訴法院。主要政黨有:亞美尼亞共和黨、正義聯盟、法律國傢黨、亞美尼亞革命聯合會等。

  經濟 由於歷史形成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關系,尤其是阿塞拜疆的“飛地”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問題導致國內政治局勢動蕩。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約94億美元。機械工業是工業中最重要的部門。有色金屬開采與冶煉、化工、輕紡、食品、建材等部門也較發達。境內拉茲丹河和塞凡湖水力資源豐富,建有一系列梯級水電站。埃裡溫市利用水電發展瞭動力機械、機床、電機、煉鋁等工業,利用當地原料發展瞭水泥、制堿、輕工和釀酒等工業。其他主要工業中心尚有:拉茲丹(氧化鋁、基本化工)、卡納克爾(煉鋁)、塞凡(食品)、亞拉臘(水泥)、久姆裡(棉織、絲織、毛織、機械、儀表)、瓦納佐爾(化纖、合成橡膠、氮肥、精密機床)等。全國耕地面積49.4萬公頃,其中水澆地20.28萬公頃,農業因日照少而不發達,糧食不能自給。2010年農業總產值17.37億美元,畜禽類增長較快。鐵路總長830千米,貨運量74 320萬噸公裡,客運量5 010萬人公裡。公路總長9 500千米,貨運量23 580萬噸公裡,客運量251 150萬人公裡(包括城市客運)。已開通與俄羅斯、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烏克蘭等10多個國傢的航空線。2010年外貿總額為47.943億美元,其中出口額10.114億美元,進口額37.829億美元。主要出口產品為寶石加工制品、貴重金屬及其制品、礦產品;主要進口半加工寶石、礦產品、機械設備、食品、非貴金屬及其制品等。主要旅遊地是埃裡溫市的古堡、國傢畫廊、數座大教堂以及塞凡湖自然風光。

  文化 普通中小學和國傢計劃內大學實行免費教育,有16所國立和82所非國立高等院校,主要高校是埃裡溫大學和埃裡溫工學院。主要報刊有《亞美尼亞共和國》、《亞美尼亞之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