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在針刺過程中(進針後至出針前)對醫針和所刺腧穴施行的操作方法。因主要用醫生的兩手操作,故稱手法。針刺手法可促使針感(見針刺感應)的獲得,並維持和加強針感,有調和陰陽、疏通經絡、補虛瀉實的作用。針刺手法可分為基本手法、輔助手法和補瀉手法三類。

  基本手法 進針後為瞭獲得針感必須施行的針刺手法,也是各種針刺補瀉手法的基本組成部分。主要有撚轉法和提插法兩種:①撚轉法<(圖1)。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用拇指和食指夾持針柄,將針向前向後來回旋轉捻動。向前和向後的捻轉幅度和速度相等,均勻用力,反復交替。捻轉的幅度和頻率可根據治療要求來決定。一般捻轉幅度大、頻率高,刺激量大,適於實證、急性病;捻轉幅度小、頻率低,刺激量小,適於虛證、慢性病。②提插法(圖2)。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用拇指和食指夾持針柄,將針連續上提和下插。針由腧穴淺層向下深入,稱為插針;由腧穴深層向上淺出,稱為提針。插針和提針的幅度、速度相等,均勻用力,反復交替。提插的幅度和頻率也可根據治療要求來決定,同捻轉法。在臨床上,捻轉法和提插法可結合應用。在未獲得針感時,邊提插、邊捻轉,均勻用力,以促使針感的獲得,稱為平針法,現代習慣稱平補平瀉法。在獲得針感後,用捻轉法、提插法,或二者結合的方法,可加強針感,促使針感進一步向遠端擴散。用較快的速度進行小幅度的捻轉、提插,使針上下左右運動,似震顫狀,稱震顫法,可取得較強的針刺感應。

圖1 捻轉法

圖2 提插法

  輔助手法 在基本手法和補瀉手法實施過程中,為瞭獲得、保持與加強針感,對針柄、針體和腧穴所在經脈進行的輔助動作。可分為以下兩類:①對腧穴所在經脈施行的輔助手法,主要有循法和攝法。循法(圖3):進針後用手指沿經脈路線上下輕輕推按。攝法:進針後用手指沿經脈路線分段按壓,目的在於促使和加強針刺感應。習慣上,將進針前用左手按壓腧穴以助右手進針的指切法及出針後按壓腧穴以防出血的捫法,也歸屬於此。②對毫針施行的輔助手法,主要有彈法、刮法、搖法、搓法、飛法和搗法等。彈法(圖4):用手指輕輕彈動針柄及其末端(針尾),使其微微震顫。刮法(圖5):用拇指抵住針尾,食指或中指抵住針柄,然後以拇指指甲由上而下輕刮針柄。目的均在於促使和加強針感循經感傳。搖法(圖6):直立或臥倒針體後,輕輕搖動針體的動作。搓法(圖7):將針體向一個方向捻轉,似搓線狀。飛法(圖8):將針先作較大幅度的捻轉,然後松手,拇、食指張開,一捻一放,反復多次,似飛鳥展翅狀。搗法:又稱雀啄法,針刺到一定深度得氣後,在針尖原位上下作很小幅度的快速提插,如鳥啄食狀。目的也在於維持和加強針感,使針感循經傳導。搓法還可配以燒山火手法,誘導溫熱針感;飛法則為赤鳳迎源的一個組成部分。

圖3 循法

圖4 彈法

圖5 刮法

圖6 搖法

圖7 搓法

圖8 飛法

  補瀉手法 見針刺補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