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生產恢復,社會安定,民族融洽,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的局面。

  唐太宗李世民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盪,即位以後,勵精圖治,經常和大臣一起探求治國方略,討論怎樣迅速致治。他們以隋亡國為戒,實行一系列開明的政策和措施,很快就達到瞭致治的局面。貞觀君臣在討論的時候,針對現實問題,引經據典,結合歷史,不僅提出解決的辦法,還提出瞭許多很有意義的理論問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 貞觀君臣論治

  唐太宗以隋煬帝拒諫飾非為鑒,認識到必須兼聽納諫,廣泛聽取各種意見,不偏聽偏信,才能成為一個明君。因此他十分註意聽取臣下的意見,在歷史上以勇於納諫而聞名。大臣敢於發表和堅持自己的意見,魏徵、張玄素等大臣,多能面折廷諍,提出瞭不少中肯的建議和批評,避免和糾正瞭很多錯誤,形成瞭上下一致,力求致治這樣一種古代少有的政治風氣。

  貞觀君臣認識到,“非賢不理”,“用非其材,必難致治”,必須廣任賢良。根據舉賢任能的原則,唐太宗除瞭重用自己做秦王時的僚屬房玄齡、杜如晦,還引用原來太子李建成的幕僚魏徵、王珪和韋挺,後來又發現和起用瞭馬周、劉洎等,幫助他成就瞭貞觀偉業。太宗能做到舉賢不避仇,以誠信待下,信賞必罰,調動臣下的積極性。

  唐太宗還厲行法治,要求一切以法為準。以變重為輕、務行寬簡的精神立法,慎重選擇執法官吏,盡量避免枉濫;自己率先遵守法制,執法不避親貴。有枉法受財者,必無赦免,由是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傢,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同時重視地方政治,慎擇刺史,吏治比較清明。

  貞觀時期大辦學校,實行科舉考試制度,撰定五經義疏《五經正義》,修《梁書》、《陳書》、《周書》、《北齊書》、《隋書》和《晉書》六史,並出現瞭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大書法傢和閻立本等有名的畫傢,文化有瞭很大發展。

  唐朝政府除瞭按照《戶令》和《田令》,通過登記戶籍來確定農村居民的土地產權,還采取瞭避免不必要的戰爭,輕徭薄賦,不奪農時,鼓勵墾荒,註意救災,增加勞動力等一系列切實措施來促進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修復瞭關中、河南等地原有的渠道,又在關東、河東等地新修瞭一些水利工程。在農民的辛勤努力下,生產恢復,出現瞭連年豐收,谷價低廉,牛馬佈野,外戶不閉,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社會安定,社會升平的景象。行旅自京師至兩廣,自洛陽至山東,皆不需隨身攜帶糧食,可以沿途取得供應。入山東村落,行客過者必厚加供待,臨走時還會有饋送。

  唐太宗還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平定東突厥後,廣設羈縻府州(見羈縻州),安置降眾,不僅消除瞭北方的邊患,也緩和瞭民族矛盾,因而被北方各族尊為“天可汗”;太宗遣文成公主和親吐蕃,為漢藏兩族間的友好交往開瞭先河,唐太宗對中國多民族國傢的發展作出瞭貢獻。

  “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可與漢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