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傢。生於四川敘永,卒於北京。字真如,又名唯識,族譜名潤金,別號丹崖。中學時加入同盟會。1911年投入四川保路愛國鬥爭,在蜀軍政府及四川省民政長公署任秘書。1913年考入美國密歇根大學,191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轉學英國牛津大學,1921年再獲哲學博士學位。後轉學德國及法國,1924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應陳嘉庚之聘任廈門大學副校長。1929年重返北京大學任哲學系主任。以後就任中華文化化教育基金董事會特聘教授,1935年再赴歐美考察1年。1936年回國,返故鄉任四川大學文學院院長與代理校長。1939年改任抗日戰爭期間遷至樂山的武漢大學教授。抗戰結束後,1946年重返北京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四川省政協委員及文史館研究員。1957年任全國政協委員,又重返北京大學。他所發表的有關於G.W.F.黑格爾哲學的著作及文章皆收入《張頤論黑格爾》(侯成亞、張桂權、張文達編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年)一書,對促進中國對黑格爾哲學的瞭解和認識起到瞭重要作用。其中的博士論文《黑格爾的倫理思想——其發展、意義與局限》(原文系英文,192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26年再版)在西方學術界也有較大的反響。全文分為9章,根據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哲學全書》和《法哲學原理》等著作論述瞭黑格爾的倫理思想,指出瞭其倫理學說的客觀現象及客觀準則,並對黑格爾倫理思想的形而上學基礎及其運用作瞭正確的評述,勾畫瞭黑格爾倫理學說的一般特征和某些特殊問題,不僅提出瞭獨到的見解,而且還以批判的態度對其倫理學說作瞭較公正的評價,推動瞭對黑格爾倫理學說的研究和發展。

《張頤論黑格爾》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