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省轄地級市。位於省境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南臨青海省,北接內蒙古自治區。轄甘州區、民樂縣、臨澤縣、高臺縣、山丹縣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面積40 874平方千米,人口120萬(2010),以漢族為多,有裕固、藏、蒙古、土等少數民族。市人民政府駐甘州區。西漢元鼎六年(西元前111)析武威郡置張掖郡。隋初廢張掖為甘州。元為甘州路及山丹州地,屬甘肅行省。1912年為甘涼道地。19449年設張掖專區,1950年撤銷分並酒泉、武威專區,1955年復置,1970年改稱張掖地區。2002年3月撤銷張掖地區和縣級張掖市,設立地級張掖市。地處祁連山和走廊北山之間。主要河流有山丹河洪水河、梨園河、洪水壩河、馬營河、陶賴河等,屬內陸河黑河水系,為中部綠洲農業的灌溉水源。年平均氣溫2.8~7.6℃,平均年降水量150毫米,中、北部屬中溫帶幹旱氣候,南部祁連山山地屬高原半幹旱氣候。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金、鉻、螢石、白雲巖、石灰巖等。工業以采煤、建材、電力、化工、機械和農副產品加工等為主。農業主產小麥、玉米、豆類、蔬菜,是國傢商品糧油基地和制種基地,素有“金張掖”之稱。所產“烏江大米”以質優著稱。特產有蘋果梨、臨澤紅棗、民樂紫皮大蒜等。張掖市為古絲綢之路要道,蘭新鐵路及312國道穿境,227國道縱穿區境南部。革命紀念地有高臺烈士陵園、西路軍烈士陵園。名勝古跡有民樂東灰山、西灰山和山丹四壩灘文化遺址,漢唐高臺駱駝城址及墓葬,張掖黑水國城堡遺址(見圖),肅南十六國至元馬蹄寺、文殊山石窟群和元皇城故址,張掖西夏大佛寺、鐘鼓樓、西來寺,民樂圓通寺塔等。

張掖黑水國城堡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