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鬥米道徒。東漢時巴郡(今屬四川)人。曾至蜀郡從張道陵習五鬥米道,後至漢中地區,自稱五鬥米師,傳教中仍以《老子》五千文為經典,以為人治病為手段,愈者酬米五鬥為道信。同時,又與當地的巫鬼道相結合,以鬼道立義教民。初入道者稱為“鬼卒”,受道已信者稱為“祭酒”,又設立道官號為“鬼吏”,教令稱“奸令祭酒”、“治頭大祭酒”,以統領各部道民。

  此外,簡化瞭佈道、入道手續。教內宣導誠信不欺詐、濟貧救厄、勤儉樸實、建義舍、施義米,方方便行人客商。各地廣建靖室,令鬼吏主管為有病信徒請神禱祀,因此教團得到迅速發展。

  中平元年(184)七月,繼黃巾起義後,在巴郡組成瞭“五鬥米師”的道民軍隊,響應起義,攻打郡縣,建立統治。益州牧劉焉於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入蜀,鎮壓蜀中的黃巾軍,收編瞭張修的五鬥米師,封張修為別部司馬。初平二年(191)被張魯襲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