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宋詞人。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曆陽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人。少年穎悟,博聞強記,下筆頃刻數千言。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高宗因其詞翰俱美,擢為第一,退秦檜之孫塤為第三,大忤秦檜。又上疏為嶽飛辯冤,授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二十五年,召為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二十七年,遷秘書郎、著作郎,累遷起居舍人、權中書舍人,為禦史中丞汪澈劾罷。尋起知撫州。孝宗即位,知平江府。張浚北伐,薦除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都督府參贊軍事,兼領建康留守。宋軍符離潰敗,被劾落職。湯思退罷,起知靜江府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復以言者罷。起知澤州,權荊湖南路提點刑獄,遷知荊南、荊湖北路安撫使,所歷皆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因疾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退居蕪湖,徜徉山水。同年六月卒。

張孝祥行書臨存帖頁

  張孝祥所處時代,正值主戰主和兩派鬥爭激烈之際,他力主抗金,力主除積弊,裁冗官,明賞罰,求實才,強調“專圖國事,盡去私心”,“必須同心協力而後可以成功”(《與李太尉顯忠書》)。所作詩文詞,都圍繞這一抗金主旨。謝堯仁稱贊他的文章“如大海之起濤瀾,泰山之騰雲氣,倏散倏聚,倏明倏暗,雖千變萬化,未易詰其端而尋其所窮。”(《張於湖先生集序》)

  他的詩歌多贈答、題詠和紀行之作,不少篇章都能於寫景敘事之中流露出對國傢命運和人民生活的深切關懷,如“艱難念時事,留滯豈身謀”(《黃州》)、“隻今鬥米錢數百,更說流民心欲折”(《和沈教授子壽賦雪》)等。他寫詩有意學習蘇軾,韓元吉稱贊他“清婉而俊逸”,“其歡愉感慨莫不發於詩,好事者稱嘆以為殆不可及”(《張安國詩集序》)。

  他的詩、文的整體成就不及其詞。其詞充滿愛國熱情,“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水調歌頭〕《和龐佑父》)、“休遣沙場虜騎,尚餘匹馬空還”(〔木蘭花〕)等,直抒壯志豪情,令人振奮。代表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一闋,將敵軍猖獗、朝廷怯懦、壯志難酬與故老盼歸等情事融合一處,作瞭淋漓盡致的渲染,無怪張浚聽罷此詞即悲痛罷席(《說郛》引《朝野遺記》),陳廷焯也認為這首詞“淋漓痛快,筆飽墨酣,讀之令人起舞”(《白雨齋詞話》卷六)。由於他屢遭排擠,倦遊湖海,故集中也不乏感懷身世之作。如〔六州歌頭〕、〔水調歌頭〕《垂虹亭》等抒寫報國無路的悲憤,〔浣溪沙〕“已是人間不系舟”、〔西江月〕《丹陽湖》對仕途蹭蹬的自我解嘲,〔水調歌頭〕《過嶽陽樓作》、〔水調歌頭〕《泛湘江》則借屈原放黜而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在種種煩擾之中,作者常借隱逸、遊仙來求得超脫,〔念奴嬌〕《過洞庭》便是在禪趣中尋求超世間大快樂的傑構。張孝祥詞的風格兼有沉雄與曠放俊逸之美。查禮稱“於湖詞聲律宏邁,音節振拔,氣雄而調雅,意緩而語峭”(《銅鼓書堂遺稿》)。故所作往往不斤斤於一字一句的奇警,而著眼於通篇的氣韻,在前代詞人中,最近蘇軾,在後來詞人中,對辛棄疾一派的影響最大也最為直接。孝祥亦工書法,尤長篆書、大字。

  張孝祥的文集在宋代即有數種刊本行世。今傳《於湖居士文集》40卷,有《四部叢刊》影宋本,其中收詞4卷。又有《宋六十名傢詞》本《於湖詞》3卷。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於湖居士集》校點本,1993年黃山書社出版有《張孝祥詞箋校》。張孝祥經歷參見郭齊《張孝祥卒年確考》(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