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科學傢。生於湖南長沙,卒於北京。1921年畢業於湖南湘雅醫學專科學校,獲美國康涅狄格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26年到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進修,1927年回國。1932年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內科副教授,1933年到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進修。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回湘雅醫學院任內科學教授兼教務主任、院長。1946年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考察醫學教育,1948年回協和醫學院任內科學教授、主任。新中國建立後,主編《中華內科雜誌》,任中國醫科大學副校長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等職。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26年在美國建立測定人體循環血容量的一氧化碳方法,證實糖尿病酸中毒時血容量降低。發現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人血容量增加;發現營養不良性水腫和腎病綜合征病人血容量下降是血液膠體滲透壓降低所致。20世紀30年代在協和醫院創建中國第一個臨床消化專業小組。在中國首次采用組胺法化驗胃液分泌,提出發熱對胃液分泌功能有抑制作用,闡述發熱病人食欲降低的機理。著作有《測定循環血容量的一氧化碳法》《糖尿病酸中毒時的血容量》、《發熱和傳染病時的胃液分泌》、《胃潰瘍惡變的發生率》、《臨床醫生要講究思維方法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