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1937~1940),20世紀30年代綏靖政策的代表人物。J.張伯倫之子。生於伯明罕,卒於漢普郡涅克菲爾德。1911年,張伯倫被選入伯明罕市參議會。1915年任該市市長。1918年被選為下院議員。先後任郵政大臣、衛生大臣,並兩度出任財政大臣(1923~1924,1931~1937)。第2屆財政大臣任內,推動關稅改革,1932年通過進口稅法,結束自由貿易;促成帝國特惠制的實現;在國內實行降低工資和失業補助金的措施。

>

  1937年5月28日,張伯倫出任保守黨政府首相。1938年3月,希特勒德國吞並奧地利,張伯倫聲稱在保障奧地利獨立方面不承擔任何義務。4月,英國政府正式承認德國對奧地利的吞並。與此同時,張伯倫政府同意大利簽訂條約,承認意大利對埃塞俄比亞的侵占,並縱容意大利對西班牙繼續進行武裝幹涉。在遠東,他奉行縱容日本侵略中國的政策。同年9月,積極參加策劃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陰謀(見慕尼黑會議)。9月30日,張伯倫又同A.希特勒簽署《英德互不侵犯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張伯倫被迫作出強硬姿態,下令加速實行重整軍備計劃。1940年4月,英軍在援助挪威的戰役中戰敗。5月10日德軍入侵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綏靖政策破產。同日,張伯倫辭去首相職務。後在W.丘吉爾內閣中任樞密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