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種類菌原體引起,危害棗樹韌皮部篩管和體細胞的病害。中國各棗產區均有分佈,印度、朝鮮亦有發病報導。

  病樹芽萌發不正常,花器退化成葉片及小枝,花梗伸長三四倍,雄蕊保持原狀或變成拳狀葉片,雌蕊退化成一次枝或棗頭,主副芽同時多次萌發,遂使病樹枝葉大量叢生,樹勢衰竭而逐漸死亡。除老樹外,多在開花後出現癥狀,病樹從個別枝條表現瘋枝,後逐年增加瘋枝數。老病樹根部皮層暗色,易與木質部剝離,新根少,出現朽根,病樹未瘋的枝條上可少量結果果,但果肉僵木,味淡。自始發病至全樹枯死通常需三四年甚至五六年,當年實生苗發病後一年內即枯死。

  病原物為一種類菌原體。主要通過介體昆蟲葉蟬傳播,嫁接傳病。此外,還可通過菟絲子從病棗樹上傳到長春花,引起花變葉和叢枝癥狀。類菌原體侵入樹體後通過韌皮部下行至根部,翌年春又從根部上行到地上部分的發育枝或新萌生的根蘗苗上而發病。病原物可在枝梢、樹幹及根的韌皮部篩管中周年存在。

  刨除病樹,加強樹下管理,清潔棗園,加強蟲害防治和水肥、修剪技術管理,配合抗生素類殺菌劑註射等可控制病害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