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李科棗屬的一種,落葉喬木。原產中國。《詩經·豳風·七月》已有“八月剝棗”的記載,是中國最古老的栽培果樹之一。中國棗約於西元1世紀經敘利亞傳至地中海沿岸和西歐,19世紀由歐洲傳入北美。約在9世紀前傳入日本。但僅中國作為果樹盛行栽培,主要分佈於北緯23°~42°,以黃河流域的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最多。

圖1 棗枝的三種類型

  棗樹根系由水平根和垂直根組成,水平根較發達,且能萌發根蘗;後者垂直方向分佈,可深達數米。樹冠卵圓形或圓頭形。枝條呈之字形彎曲,節部有針刺,分發育枝(習稱棗頭)、結果母枝(習稱棗股)、脫落性枝(結果枝,結果後下垂,習稱棗吊)三種類型(圖1)。葉光滑,呈長圓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花小,單生或成聚傘花序生於葉腋。核果,圓形、長圓形、卵形、梨形或扁圓形(圖2),果皮深紅或紫紅色,核紡錘形。棗樹於栽後10年左右進入盛果期,一般經濟壽命長達100年左右。適應性強,喜光,耐旱、熱,也耐寒,並抗鹽堿。

  棗的栽培品種極為豐富,中國約有500種以上。按果形及生長特性可分為長棗鈴棗小棗葫蘆棗四類。按棗樹的地理分佈,可分為北棗和南棗兩大系統,其中又各分若幹品種群。北棗主要分佈在淮河和秦嶺以北,較耐低溫,抗旱、抗鹽堿,含糖量高,含水率低,多用於曬制幹棗,其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0%以上。南棗耐高溫、多濕和酸性土壤,含糖量較低,含水率較高,多用於加工蜜棗。棗的變種和變型有酸棗(Z.jujubavar. spinosa)、無刺棗(Z.jujubavar.inermis)和龍爪棗(Z.jujuba cv.tortusa)等。

  棗樹主要用分株和嫁接繁殖。將根蘗與母樹分離可長成新株。嫁接用的砧木多為本砧和酸棗。主要害蟲有棗黏蟲、棗尺蠖、紅蜘蛛、桃小食心蟲、刺蛾、棗壁虱、龜蠟蚧等。棗瘋病和棗銹病可造成毀滅性損失。常通過鏟除病株、培育無病苗等阻止其蔓延。

圖2 棗果實的類型

  鮮棗含糖25%~35%,幹棗含糖60%~70%,此外還含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等。其中維生素C含量每100克鮮棗果肉約含400~600毫克。果實除鮮食外可制成紅棗黑棗蜜棗,或加工成酥棗棗泥棗酒棗醋等。酸棗仁有良好的鎮定作用。棗花是很好的蜜源。棗樹木材堅硬,紋理細致,可供雕刻、制作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