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為條件下,根據魚類自然繁殖習性,控制魚類發育、成熟、產卵和孵化的方法。魚類人工繁殖可穩定而大量地提供養殖用種苗,為水產養殖的持續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沿革 中國早在2 400多年前已記述瞭將成熟的雌雄鯉魚配對、註入新水並投放魚巢以促使鯉繁殖的方法。1842年法國采成熟鱒的精、卵進行濕法人工授精、孵化取得初步成功。1859年俄國改用幹法人工授精,提高瞭受精率。1934年巴西用魚類類腦下垂體(PG)提取液對一些魚類催產獲得成功。此後註射催情劑促使魚類繁殖的生理方法逐漸被應用於生產。1958年中國鐘麟等首次給在池塘中培育成熟的鰱、鳙親魚註射鯉魚腦下垂體懸液和輔以流水等生態條件刺激,取得全人工繁殖的成功。此後,中國又使用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黃體生成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和地歐酮(DOM)等作為催情劑,應用於魚類的人工繁殖,取得較好效果。中國已有100餘種海、淡水魚類采用人工繁殖生產魚苗。

  原理 魚類自然繁殖是在水溫、水流、溶氧、光照、水位的變化,以及性引誘和卵的附著物等外界條件制約下進行的。當這些生態條件綜合而又適度地刺激性腺發育良好的親魚感覺器官(如側線、皮膚、視覺、聽覺和嗅覺等)的感覺細胞時,魚即產生沖動,並通過神經纖維傳入中樞神經,刺激下丘腦並使之相應地分泌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該激素通過微血管進入腦下垂體後,促使腦垂體間葉分泌促性腺激素,又通過血液進入性腺,卵細胞即發生一系列變化,如卵黃粒融合呈半透明狀態、細胞核和細胞質出現極化、核膜溶解、染色體進行兩次成熟分裂等。於是濾泡膜破裂並進行排卵和產卵,雄魚的精液量顯著增加,並出現性行為。由於池塘等小水體對某些魚類缺乏相應的繁殖生態條件,不能適度地刺激親魚完成上述過程而自然產卵。人工繁殖的目的就是要在催情劑註入魚體後的作用下,達到誘導親魚發情、產卵或排精。

  方法 按親魚是來源於天然水域或人工培育,可分為半人工繁殖和全人工繁殖。促使親魚成熟、產卵的方法一般可分為生態法、生理法和生態生理結合法。生態法是在魚類繁殖的適溫季節,選擇成熟的親魚進行雌雄配對,滿足其產卵的生態條件,使親魚自行繁殖或進行人工采卵和授精,如鯉、鯽、非鯽和虹鱒等。生理法是在繁殖季節對某些無法滿足其成熟產卵生態條件、性腺發育良好的親魚註射催情劑,促使其性腺成熟、產卵和排精,如草魚、青魚、鰱、鳙、鱘和一些海水魚類等。生理生態法是將生態法和生理法結合運用,既註射催情劑又提供合適的生態條件,效果最好。

  中國鯉科養殖魚類的繁殖一般采用全人工繁殖生理生態法,整個過程分親魚培育、催情、受精和孵化四個環節。①親魚培育。將達到性成熟年齡的野生或人工養殖的親魚培育至性腺發育成熟的過程。一般魚類達到性成熟年齡後,秋冬卵母細胞處於卵黃開始積累時期(即性腺發育Ⅱ~Ⅲ期),成熟系數為3%~6%。翌年早春,卵母細胞進入大生長期,迅速地積累大量的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成熟系數(性腺重/體重×100)可達14%~22%。這一階段的性腺發育要求充分提供適口而營養豐富的餌料,如投喂親魚專用餌料。到人工繁殖前約一個月,應適當減少投餌量,並每日沖註新水4~6次,促使其性腺進一步發育。親魚放養密度通常為每畝200千克左右。中國采用上述方法,親魚的成熟率一般可達85%以上。②催情。對性腺發育良好的親魚須註射催情劑促其發情、產卵。常用的催情劑有鯉魚垂體、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和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這些激素可單用,也可合用,同時要有適宜的生態條件,如水質清新、溶氧量高、水溫適宜、微流水和雌雄配對等。③授精和孵化。有自然受精和人工授精。自然受精是催情後的親魚於產卵池中自行產卵、排精,完成受精作用。隨後,待卵子吸水膨大、卵膜增厚時,收集受精卵,放入孵化池和孵化環道孵化。人工授精是在親魚發情高潮將要產卵時,將親魚捕出采卵、采精,在盛器內完成受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