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因素作用於魚體時魚的正常生命活動受擾亂而出現異常的現象。魚病廣義上還包括其他水生動物的病害。魚病流行對水產養殖為害十分嚴重,故研究魚病的病原、病因、發病機理和防治技術,以控制其流行,具有重要經濟意義。

  簡史 中國在西元前5世紀時的《養魚經》、明代《農政全書》等書中,就已有防治魚病的記載。將魚病作為一門學科進行研究始於19世紀。20世紀30年代國際上對癤瘡病、黏細菌性魚病的病原原學、病理學、流行病學和藥物防治等作瞭較多的研究。50年代後歐、美國傢又研究瞭普遍流行的魚類寄生蟲病的生物學和防治方法。與此同時,1957年K.沃爾夫首次分離到傳染性胰臟壞死病毒(IPNV)後,國際上開始瞭對魚類病毒的系統研究,並研制弱毒化、非活化疫苗以進行預防。中國於1953年由倪達書在浙江菱湖建立瞭第一個魚病工作站。此後全國各地對20餘種主要細菌性魚病進行瞭研究和防治,還進行瞭全國性的魚病病原區系調查和疫苗研制等。

  種類 按不同的病原大致可分為傳染性魚病、侵襲性魚病和非寄生物引起的魚病3大類。

  傳染性魚病 由病毒或細菌、真菌等植物性病原引起。這類魚病所造成的損失約占魚病總體損失的60%。①病毒性魚病。往往引起魚類大量死亡。如草魚出血病、鯉痘瘡病、中國對蝦白斑病等。②細菌性魚病。常因養魚密度增加、水質惡化、飼養管理不當和魚體損傷等原因,使魚免疫力降低而導致細菌性魚病發生和流行,並造成魚類大量死亡。中國主要有黏細菌性爛鰓病、白頭白嘴病、赤皮病、打印病等。③真菌性魚病。由水生真菌寄生於魚的皮膚、鰓或卵上引起。有膚黴病、鰓黴病等。④寄生藻類引起的魚病。隻有極少數單細胞藻類可成為病原,如嗜酸卵甲藻病,發生在酸性水質的魚池中。

  侵襲性魚病 由動物性病原引起。按病原有:①原生動物病。如小瓜蟲、斜管蟲、車輪蟲等寄生於體表,使魚患病,嚴重時引起魚類大量死亡。②單殖吸蟲病。寄生在魚體表和鰓上,如三代蟲、指環蟲、雙身蟲等。對魚苗、魚種為害較大。③復殖吸蟲病。寄生在魚體內,大部分對魚為害不大。但復口吸蟲、側殖吸蟲等大量寄生時,可使魚大量死亡。④絳蟲病。中國寄生的絳蟲種類不多,但草魚種易受九江頭槽絳蟲嚴重感染,能引起大量死亡。⑤線蟲病。寄生種類較多,有成蟲,也有幼蟲。幼蟲多在魚體內形成胞囊,要轉寄生在食魚的鳥、獸體中才能發育為成蟲。在中國嗜子宮線蟲有一定為害。⑥棘頭蟲病。是專性的內寄生蟲。在中國已發現的種類不多,大量寄生可導致魚種死亡。⑦蛭病。蛭俗稱螞蟥,吸食寄主的血液或體液。中國蛭類寄生的種類和數量都很少,為害不大。⑧鉤介幼蟲病。常寄生於魚苗體表,使其嘴部無法開合、不能攝食而死亡,但對較大的魚種為害較小。⑨甲殼動物病。常寄生在魚體的鰭條、體表、鼻、口腔和鰓上。對魚類為害最大的是中華鳋、錨頭鳋、鲺和魚怪。

  非寄生物引起的魚病 包括由物理、化學因素或其他非寄生的有害生物引起的魚病。如在養殖、捕撈、運輸過程中的壓傷、碰傷、擦傷等可引致皮膚壞死和繼發性魚病(赤皮病膚黴病等),最後致死。遭污染的水體中農藥、重金屬、石油、酚類及其他有毒物質可致魚畸變或死亡。少數藻類如裸甲藻、三毛金藻等被魚吞食後不能消化而產生有毒物質,或其代謝產物含有毒素,可引起魚類中毒死亡等。

  防治 主要采用科學放養、提高魚體抗病力、控制病原及施用藥物等措施。

  科學放養 養魚場水源要充足、清潔、不受污染,水的理化特性應適合於魚類習性。有獨立進、排水渠,多種魚混養,合理的放養密度,定質、定量、定位、定時投餌,定期檢查魚情,消除池中的雜草、殘餌、死魚及寄生蟲中間宿主等,防止病害發生和蔓延。

  提高魚體抗病力 適時給魚體註射和口服疫苗、噴疫苗霧化液或將魚體浸入疫苗液可使魚體獲得免疫力,以及培育抗病品種等。

  控制病原 魚池放養前要清塘消毒,即排幹池水、除去池底表層污泥、除去池邊雜草、暴曬等,以消滅病原體和寄生蟲產卵場所。用生石灰、漂白粉消毒。養魚時,食餌場及養殖工具等要常用漂白粉等消毒。為防止病原體的國際間傳播,對進出口魚類要進行檢疫和隔離飼養。

  施用藥物 用於預防和治療魚病的藥物主要有鹵素類(漂白粉、氯化鈉、碘等)、重金屬鹽類(硫酸銅和硫酸亞鐵、硫酸鋅等)、磺胺類(磺胺間甲氧嘧啶、磺胺甲異餁唑、磺胺間二甲氧嘧啶等)、喹諾酮類(聚維酮碘氟哌酸、噁喹酸)、抗生素(甲砜黴素、土黴素和氟苯尼考等)、中草藥(穿心蓮、苦參、黃柏、黃芩、大黃、大蒜等),以及其他有殺菌作用的生石灰、高錳酸鉀和海因類消毒劑等。

  施藥方法有:①掛袋(簍)法。將盛有硫酸銅和硫酸亞鐵或漂白粉的袋或簍懸掛在魚池的食臺或食場周圍水體中,形成藥物作用區域,魚在進出該區域時受到藥物的作用,以殺死體表和鰓部的病原。一般用作預防或早期的治療。②浸洗法。將魚浸入具有較高濃度藥物的容器中,以較短的時間強制給藥,從而殺滅魚體表或鰓部的病原體而對魚本身無害。③遍灑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用對某種病原有殺滅效果而對魚體本身安全的藥物濃度,遍灑魚池,以防治魚病。使用此法須準確計算池水的體積和用藥量。④口服法。將藥物拌在餌料內做成適口顆粒喂魚,是對內臟器官病的一種藥物預防和治療方法。常用生大蒜和食鹽、磺胺等防治腸炎。⑤註射法。通過註射疫苗預防一些病毒性或細菌性魚病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防治魚病的藥物在不斷變化。因此,在水產養殖過程中,要嚴格遵守國傢出臺的有關漁藥使用的規定,並關註世界動向,絕不生產和使用禁用藥物,確保水產品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