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動物門根足蟲綱有孔蟲目(Foraminiferida,以前寫為Fo-raminifera)動物的統稱。為具殼的單細胞動物。主要特徵:①具外殼。外殼包裹整個蟲體,由蟲體自身分泌物質或膠結外界物質形成。按成分分為假幾丁質殼(蛋白有機質殼)、鈣質殼、矽質殼、膠結質,且依此將有孔蟲劃分為四大類型(亞目)。②殼體由房室構成。房室是殼壁圍成的空腔,分為單房室、雙房室和多房室殼體。房室間開口相通,並通向外界,此口稱稱為口孔,有孔蟲由此得名。③具偽足。偽足是通過口孔伸延殼外的原生質,呈細線狀或粒網狀。營運動、攝食、消化、呼吸、排泄、造殼等功能。④生殖方式有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兩種。有性生殖者有類似低等植物的世代交替現象,即無性雙倍體與有性單倍體世代交替。而且,生殖後的母體原生質耗盡,生命終止。⑤體小量大。殼體微小,直徑多在1毫米以下。種類多,約36 000種,占已知原生動物種數的半數以上。數量豐富,其沉降海底的空殼占海洋海底沉積物的30%,形成有孔蟲軟泥,是海洋沉積生物中最多的一類。

  有孔蟲分佈甚廣,由潮間帶至深海淵,從北極到南極海域都有,且不同深度、不同緯度的海域有不同的種類,因此成為海深、海溫的指示生物。大多數種類生活在海底,稱為底棲有孔蟲;少數種類隨海流移動,稱為浮流有孔蟲;極少數可生活在淡水。現生種有6 000多種,如抱環蟲Spiroloculina)、編織蟲Textularia)、企蟲Elphidium)。

有孔蟲的現生種

  有孔蟲化石自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開始出現,一直生存至今。其中有三個繁盛期:石炭–二疊紀,以䗴為代表;白堊紀,以輪蟲類、抱球蟲類大量出現為標志;始新世至今,以大有孔蟲(直徑大於5毫米)等發育為特點。化石種已發現3萬種左右。其化石常作為確定地質年代的標準化石,成為恢復古氣候、古海洋環境(包括古水深、古溫度、古鹽度、古海流等)的指相化石,亦有助於石油勘探。見原生動物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