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足目縮頭水蝨科的一種。又稱鯉怪。寄生於淡水魚體內。雌蟲體長19~28毫米,寬11~15毫米。身體兩側常不對稱。頭節小,呈橫橢圓形或菱形,有1對複眼。第1觸角8節,第2觸角9節,均短小。頭節的附肢還有大顎、第1小顎、第2小顎和顎足。胸部寬大,分7節,第1胸節的前緣和第7腹節的後緣均內凹。胸部腹面有鱗片狀的覆卵板4對,構成育卵室,內藏受精卵,可多到數百粒;在抱卵時,育室膨大如球。胸足7對,指節鉤爪狀,前3對向前伸,後4對向後伸。腹部部較窄,前5節短小,尾節大,呈半圓形。腹肢5對,為呼吸器官。腹部末對附肢為尾肢。雄蟲長11~16毫米,寬6~8毫米。體形比雌體窄小,一般為兩側對稱。顎足較雌體的窄長。第2胸肢內肢為一根棒狀突起,是交接器官。

  魚怪呈乳白色,體背部遍佈黑色素點。寄生在鯉和鯽魚的胸腔中,幼體時期從宿主的胸鰭基部穿破魚體進入體腔。宿主受魚怪的刺激後,在體腔前端分泌形成一個袋形的透明膜,使蟲體與體腔隔開。袋內包著一雌一雄,長期生活在內。魚怪在袋內的位置是頭朝內,尾朝外。尾節靠近囊孔,以利於呼吸。長成後,由於體形增大,不能再由原孔鉆出體外。患魚怪病的鯉和鯽生長遲緩,身體瘦弱,並喪失生殖能力。

  在中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京津一帶、雲南、臺灣的淡水魚中均發現魚怪,雲南的魚怪為害最為嚴重。魚怪可入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