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京劇演員,工老生。名第祺。湖北羅田人。生於北京,卒於北京。祖父餘三勝,為清道光年間著名老生演員,與程長庚、張二奎齊名。父餘紫雲,為梅巧玲弟子,擅長青衣、花旦。餘叔巖幼承傢學,習文武老生,又從以戲文講究、音韻準確而著名的老生藝人吳聯奎學習。少年時期以“小小餘三勝”藝名,在天津演出《捉放曹》《當鐧賣馬》等,初露頭角。後因生病和“倒倉”,回北京休養,在此期間,得其嶽父陳德霖資助,向前輩名傢錢金福、王長林學把子、練身段,向姚增祿學《石秀探莊》、《別母亂箭》等昆曲戲,從陳彥衡、愛新覺羅·溥侗(紅豆館主)、王君直等學譚(鑫培)派唱腔。後加入著名票房“春陽友會”,與樊棣生、世哲生、鐵林甫等切磋技藝,並常在浙慈會館借臺練戲。拜譚鑫培為師以後,譚鑫培授以《太平橋》中的史敬思及《失街亭》中的王平演技。每逢譚鑫培演出,餘必去觀摩。凡曾給譚鑫培配戲的演員、鼓師、檢場、龍套等,他都一一請教,因而技藝大進。1915年重行登臺,加入梅蘭芳班社。1917年譚鑫培去世後,他自己挑班,演出《打棍出箱》《定軍山》《打漁殺傢》等劇,名重一時。其他如《戰太平》、《斷臂說書》、《空城計》、《南陽關》、《失印救火》、《審頭刺湯》、《桑園寄子》、《擊鼓罵曹》、《李陵碑》等戲的唱腔和表演,也無不貫通譚鑫培的藝術精髓,成為譚派主要傳人,並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自己的藝術風格,創立瞭影響深遠的“餘派”。

餘叔巖在京劇《定軍山》中飾黃忠

  餘叔巖的嗓音雖欠洪亮,略帶沙音,但清醇甜潤別有韻味,被喻為“雲遮月”。唱腔剛健蒼勁而又婉轉細膩。他在演唱中善用“立音”,使聲腔挺拔激越;又常用“擻音”,使旋律柔巧動聽。他精於音律,講究字音聲韻,對口形的開、齊、合、撮,字音的出聲、歸韻,四聲的細致區分等,都一絲不茍,準確得當,所以唱來韻味醇厚濃洌,規矩謹嚴。較之譚鑫培,另有一番境界。尤為突出的是他揣摩人物深入細致,善用唱腔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是西皮慢板,《空城計》唱來從容不迫,瀟灑俊逸;《捉放曹》則激越奔放,一腔怨憤。他的念白,字字清晰,抑揚有致,註重字與字之間的語氣銜接,以沉著穩重見長。如《斷臂說書》中,王佐的大段念白,說到緊張處,他不以垛字急念取勝,而以節奏勻稱、語氣生動見長,不失人物的儒雅風度。

  餘叔巖的做功細膩準確,身段款式、功架優美,講究合乎戲情戲理,絕不單純賣弄技巧。以《打棍出箱》為例,他的“踢鞋”、“出箱”以及“奪棍”、“甩發”等身段,都能做到起止合度,並能細致入微地表達出范仲禹時而清醒、時而混亂的精神失常狀態。其他如《當鐧賣馬》的耍鐧,《鎮潭州》的槍架子,《定軍山》、《陽平關》的趟馬和大刀下場,《戰太平》出征時的起霸和被擒時的紮靠虎跳等,都被後學者奉為典范。

  餘叔巖文武兼擅,昆亂不擋,戲路寬廣。代表劇目還有《戰樊城》《長亭會》《魚腸劍》《搜孤救孤》、《盜宗卷》、《汾河灣》、《武傢坡》、《洪羊洞》、《珠簾寨》、《二進宮》、《打侄上墳》、《天雷報》、《烏龍院》、《奇冤報》等。他對這些劇目的詞句,都作過一些加工潤色。

  餘叔巖的演出態度嚴肅,從不因觀眾少而懈怠,也不因觀眾多而追求喝彩。他認為觀眾能聚精會神地觀賞演出,就是最好的演出效果。他反對同行相輕、互相排擠的陋習,倡導演出中通力協作,相互幫襯的良好作風。弟子有楊寶忠、譚富英、王少樓、楊寶森,晚年又收孟小冬、李少春、陳大濩等。妻弟陳少霖也從他學過戲。餘派繼譚派之後,對京劇老生行當的表演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後學者演《捉放宿店》、《搜孤救孤》、《擊鼓罵曹》、《打棍出箱》、《戰太平》等戲,大多宗餘。1935年後,餘叔巖因病不常演出,曾灌制唱片18張半,是京劇聲腔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