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理學傢、教育傢。生於江西宜黃,卒於吉林。1928年畢業於中央大學物理系,1935年留學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1937年獲博士學位。隨後又到北威爾士大學物理系和伯明罕大學冶金系學習和研究一年。1938年底回到昆明。1939~1952年,先後任清華大學金屬研究所教授、物理系教授,1948~1949年曾赴美訪問研究。1949~1952年,兼任北京大學地質系和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並兼任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主任。此後,長期任吉林大學物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兼暨南大學教授。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餘瑞璜主要從事X射線晶體學、金屬物理和固體物理理論等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工作。1930年,他在清華大學曾成功制造蓋革計數器,並對氬的X射線吸收和散射作瞭研究。在英國深造期間,餘瑞璜進行瞭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的研究。其中作出瞭兩項重要成就:一是在對Zn(BrO3)2·6H2O晶體配位式化合結構分析中,開創性地對溴(Br)原子利用傅裡葉綜合分析法確定其晶體結構,並改造瞭擺動譜儀中的擺動器;二是發現立方晶體Ni(NO3)2·6NH3中的硝酸根(NO3)具有反常振動行為,對此作出瞭正確解釋,並且獲得瞭觀測其X射線譜的新方法。1942年前後,身處昆明艱難的抗戰條件下,餘瑞璜創立瞭晶體分析X射線數據的新綜合法,改進瞭此前帕特森矢量圖詮釋困難及其效率不高的缺點,從而獲得晶體結構中原子坐標的更為豐富的信息資料,開辟瞭X射線強度統計學的新領域。50年代以來,提出“固體與分子經驗電子理論”,發現具體計算分子或晶體的原子雜化狀態及其共價鍵絡的方法,利用這種方法在一級近似下可以確定分子或固體的價電子結構,成為國內外固體理論研究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餘瑞璜在北京師范大學籌建瞭X射線實驗室,1950年研制出國內第一個醫療用X射線管,第一臺細聚焦X射線機。在長春籌建東北人民大學(後改名為吉林大學)物理系,創建瞭中國第一個金屬物理專業。在發展教育、培養人才方面作出瞭卓有成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