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耶魯大學的保羅·德·曼傑佛瑞·哈特曼希利斯·米勒以哈樂德·佈魯姆4位學者共同創立的解構主義批評流派。又稱“耶魯四人幫”。他們受J.德裡達解構主義影響,認為文學作品是一連串相互矛盾衝突的符號,由於語言本身具有多義、轉義的“深不可測”的模糊性,所以,這些作為符號的文學作品也帶有無無法確定的意義。在方法上,德·曼、哈特曼和米勒更為接近,都著重於對看似穩固的文本內部結構的斷裂、中斷、矛盾、空白之處的解構主義分析,使文本面臨一連串被消解的命運,甚至達到“文本之內一無所有”的程度。主要著作有德·曼的《盲目與洞察》和《閱讀的寓意》、哈特曼的《解構主義和文學批評》及米勒的《小說與重復》等。佈魯姆將精神分析引入解構主義,把詩歌的歷史看作一種俄狄浦斯式的掙紮史,每一個“強力”的新詩人為瞭在詩歌史上脫穎而出就必須“殺死”他的詩歌前輩(《影響的焦慮》),而一個批評傢對作品的“誤讀”,能給不連貫、不可信事件的作品以一種令人信服的理解(《“誤讀”之圖》)。以後,佈魯姆的立場有些轉變,從解構主義轉向對“偉大的傳統之鏈”的發掘和重新肯定(《西方經典》,1994),標志著解構主義當初包含的激進政治能量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