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刻或繪製在山崖巖壁上的繪畫或圖符。又稱“崖畫”。由於製作巖畫是人類以原始生活方式而進行的一種特殊的紀事或表述觀念、傳遞資訊的手段,其年代最早為舊石器時代的遺存。

圖1 印度史前巖畫《重疊的動物》

  最早著錄巖畫的文獻是中國北魏地理學傢酈道元所著《水經註》,有關於巖畫的記載20餘處。世界各地已有大量巖畫遺跡被發現和研究,已記錄的巖畫圖像遍佈亞、歐、非、澳各大洲。世界主要的巖畫遺跡分佈在南歐的拉文特巖畫及挪威、芬蘭、俄羅斯北部巖畫等處。中國境內的巖畫分佈在新疆、內蒙古、甘肅、寧夏、福建、江蘇、四川、廣西、雲南、西藏等18個省、自治區境內。主要有內蒙古陰山巖畫、蘇尼特巖畫、烏海巖畫,甘肅黑山巖畫,寧夏賀蘭山巖畫,新疆天山巖畫、呼圖壁縣巖畫、乾溝巖畫、昆帶山巖畫、皮山桑株巖畫、紅石頭泉巖畫、卡拉伊米利巖畫、尼勒克巖畫、阿克亞孜巖畫,廣西花山巖畫、龍州巖畫,雲南滄源巖畫,福建仙字潭巖畫,江蘇連雲港將軍崖巖畫、灌雲星相石巖畫,四川涼山巖畫,西藏門吉巖畫、納木錯巖畫、多吉紮巖畫等。

  就巖畫的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而言,一般為人類原始生活形態過程中的創造活動,因此具有一定的原始藝術特征,多描繪狩獵、農桑、征戰、祭祀等場景圖符等,造型簡單,具有象征性。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巖畫,因各自生活方式的差別和文化環境的影響,各具不同特點。如南歐拉文特巖畫,表現中石器時代地中海沿岸狩獵生活和戰爭場景,畫面多以紅色描繪。北歐巖畫內容多為舊石器時代人類生活寫照,所描繪的動物一般為當地常見的熊、麋鹿等,形體較大,造型寫實,畫面具有巫術崇拜的神秘氣氛。中國境內已發現的巖畫,多分佈在少數民族地區,年代從舊石器時代晚期跨越上萬年至近代,題材及風格也因時因地而有所差別。如內蒙古陰山巖畫、甘肅黑山巖畫、新疆天山巖畫、寧夏賀蘭山巖畫,多描繪北方少數民族的狩獵、遊牧、舞蹈等生活場景,造型風格多樣,但一般形體較小,多采用磨制、敲擊、鑿刻、繪制等手法。而廣西花山巖畫等所描繪的人物形象巨大,多表現南方少數民族的狩獵、采集、漁獵和戰爭等,風格古樸。江蘇連雲港將軍崖巖畫、福建仙字潭巖畫等則多描繪農桑、星相等與農業有關的題材。此外,新疆阿克亞孜巖畫、四川涼山巖畫等為唐宋時期的佛教題材作品。

圖2 內蒙古陰山巖畫《人面紋》 (新石器時代)

圖3 西藏阿裡地區巖畫《日姆棟豹追鹿》

  巖畫形象地再現瞭古代人類社會的生活場景和意識形態,為研究原始人類生活和文化發展的歷史提供瞭形象畫卷,對於認識早期人類社會經濟、民族、文化、信仰等均有重要價值。因此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並形成專門以巖畫為研究對象的“巖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