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女作傢、劇作傢。生於施蒂裏亞州的米爾茨楚施拉克。父親是化學傢。母親出生於信奉天主教的大資產階級傢庭。耶利內克從小在母親的嚴格管束下學習音樂,後來在維也納大學學習戲劇和藝術史。其間因患幽閉癥休學一年,在這段時間裏涉獵瞭大量文學作品,並接觸到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各種哲學思想,這為她後來的文學創作創造瞭有利條件。1967年開始詩歌創作,發表詩集《麗莎的影子》和《結局》等。她的詩歌以性和官能感受以及兩性之間的陌生感為表現主題。20世紀60年代末積極投身大學生生反權威運動,參與奧地利青年作傢反對傳統、致力於文學語言革命的系列活動。1974年加入奧地利共產黨,1991年退出。這些經歷決定瞭她堅定地反對一切形式的權威的叛逆立場,創作也始終貫穿瞭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70年代後轉向小說寫作,先後發表瞭《我們是誘餌,寶貝兒》(1970)、《米歇爾——幼稚社會的青年讀物》(1972)、《追逐愛的女人們》(1975)、《被拒之門外者》(或譯為《美好的時光》,1980)、《女鋼琴師》(一譯《鋼琴教師》,1983)、《欲》(1989)等作品。早期作品多把批判的鋒芒指向奧地利社會機體上的某種弊病,後來逐漸發展到對整個奧地利的歷史和現實加以剖析和拷問,也因此招致更多的非議和責難。《死者的孩子》(1995)揭露奧地利的右翼保守勢力否認與法西斯主義有千絲萬縷聯系的歷史,指出奧地利是建立在謊言之上的死亡的國度。1999年發表長篇小說《貪婪》。除瞭小說之外,她還是奧地利當代最重要的劇作傢之一。第一部劇作《娜拉出走後或社會中堅》(1977),借用H.易卜生的素材,從《玩偶之傢》一劇的結尾出走開始,表現瞭女性尋求解放幻想的破滅。《城堡戲劇》(1982)因為對奧地利歷史和保守勢力的批判招致瞭激烈的批評。她還發表瞭《疾病和現代婦女》(1992)、《雲、傢園》(1990)、《陶騰瑙貝格》(1991)、《插桿、條桿和施坦格爾》(1996)、《體育劇》(1998)、災難劇《在阿爾卑斯山上》(2002)和寫女性命運的系列“公證劇”《死亡與少女》等。她的劇作與傳統的戲劇不同,多為一個人的獨白或者幾個人物的對話,幾乎沒有情節和動作,有的更近乎散文。通過人物的對話或獨白,表達瞭她對各種社會問題的思考。

  耶利內克的作品貫穿著一個主題,即揭露現代社會對人的摧殘,使人異化,說不出能表達自己思想的語言,成為受規范模式操縱控制的、失去個性的類型人。特別是揭露在男權統治的現實中女性的從屬依附地位,性愛變成瞭受虐、暴力和傷害,致使人性變態,扭曲到瞭極端荒謬地步的可怕情景。

  耶利內克運用語言彈奏“文字音樂”,打破傳統的敘述方式和表演方式,結構上采用電影蒙太奇、拼貼、裝配、“戲中戲”等現代文學手段,語言上繼承奧地利註重語言實驗的傳統,運用比喻、換喻、象征、聯想、字母拼寫和重音相近詞的代換等手段,對語言材料進行解構、間離,援引前人的文本加以重新拼接、綜合和滑稽模仿。由於她有很高音樂素養,她的小說和戲劇具有音樂般的韻律,像一條各種聲音匯集到一起的音樂之河。這些藝術上的獨特成就使她在德語文學界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同時也給讀者的閱讀和理解帶來瞭一定困難。耶利內克獲得過包括海涅獎、伯爾獎、維也納功勛獎等多種獎項。1998年她獲得德語文學的最高獎——畢希納文學獎。2004年又作為世界第10位女作傢摘得瞭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