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藥與食物共同調製而成的食品。選用不同的藥物與食物相配,可以使其分別具有食養和食療的功效。

  藥食同源,故藥食同用,自然合理。有關藥膳的最早記載見於《內經》,至中國漢代末期張仲景更有當歸生薑羊肉湯的使用。到元代,司掌皇帝膳食的忽思慧在其著作《飲膳正要》中載有多個藥食相配的膳食,可見當時藥膳已經是皇帝飲食的一部分瞭。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種調製方法既能使其具有藥物的功效,又又因成為食品而易於被人接受。在現代,這一用法受到瞭廣泛地歡迎與重視,成為現代餐飲業及傢庭廣泛采用的飲食形式。

  藥膳的主要功效是食養,即通過食用藥膳,達到防病、健身和益壽延年的目的。中醫強調“治未病”,藥膳是中醫預防疾病的重要內容,並以其味近於食,老少皆易於接受,如冬春季用蘆根、茅根、荸薺、梨、銀花、甘草等藥物(防感湯)煎湯服用,預防感冒。在健身補益方面,如民諺所言:“藥補不如食補”,因食為人所不可或缺,於進食中獲補養之效,較之刻意服藥更為自然,且藥食同時,又有相得益彰之效。由於藥物有不同的性味功效,所以與之相配的藥膳亦因之有補氣、補血、氣血雙補、補脾、補腎、清補、溫補等諸多區別。常用的藥物如黃芪、黨參、人參、當歸、枸杞、山藥、茯苓、冬蟲夏草等,都具有悠久的使用歷史,其中許多更被現代研究證明其在抗疲勞、增強機體免疫力等方面有確切的功效。藥膳有時也用於治療疾病,它既可以單用,但由於藥膳的藥性較為平緩,更多的時候則是配合其他藥物使用,或用於病後的調養。

  制備藥膳,應註意使用的藥物少有異味,否則難以食用。烹制藥膳的方法以燉、煮、蒸為主,少有煎、炸、炒制,這樣既有利於藥物的有效成分析出,又有利於人體的吸收。藥膳畢竟不同於普通飲食,所以在食用藥膳時需要註意時令季節及食用者的稟賦、體質等因素,總要以相適為宜,並且不宜將藥膳作為普通膳食長期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