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面、航空、航太平臺上的各類感測器對地球或其他星體進行地形圖或其他專題圖繪製的技術。主要指利用感測器所接收的地物反射、散射或發射的電磁波信號進行測繪。航太觀測平臺主要是人造衛星,其飛行高度一般在600~1 000千米。一般衛星軌道形狀近圓形,軌道平面與地球南北極軸線的夾角較小,並被設計為太陽同步軌道。軌道呈圓形是為瞭保證所獲取的影像比例尺基本一致;與南北極接近是為瞭獲取地球上更大範圍地區的資訊;與太陽同步是為瞭使所獲取的地球上不同地區的影像都具有相近似似的太陽輻照條件,以便進行比較分析。遙感測繪獲取的影像主要以框幅式相機和CCD攝影機方式為主,通過沿飛行方向或不同軌道獲取航向或旁向重疊立體像對,進而量測地面點的高程和測繪地形。紅外遙感的工作波長主要在0.76~15.0微米,通過紅外敏感元件,量測地物紅外輻射能量,獲得紅外圖像。主要傳感器有多光譜紅外掃描儀、紅外熱像儀、單通道紅外輻射計等。有的多光譜掃描儀,不僅有紅外波段,還包括可見光波段。紅外遙感按波長又分為近紅外(0.76~3.0微米),中紅外(3.0~6.0微米)和遠紅外(6.0~15.微米)遙感。其中近紅外可以采用感光膠片。中、遠紅外遙感具有晝夜工作能力,可用於地熱與地下水勘探、葉綠素含量與生物量估算、城市熱島分析、夜間偵察等。衛星紅外遙感則主要用於各類專題圖的繪制。微波遙感工作波長為1~1 000毫米,通過微波輻射計接收地物發射的微波能量,或采用雷達、散射計、高度計等發射微波,然後接收地物回波信號,對地物進行探測和鑒別。由於微波對雲層、雨霧、地表植被、松散沙層和幹燥冰雪具有穿透性,又不依賴於日照輻射,其特點是全天候、全天時,能獲取地表面以下淺層物質的信息,具有可見光、紅外遙感不可替代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