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文學中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民謠。音譯為“羅曼采羅”。一般由八音節的詩句組成,逢偶句押韻。每一節詩行數不等,大多為4行。形式優美活潑,可以用樂器伴奏吟唱。謠曲情節生動,語言樸素,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在民間流傳很廣,在藝術上有很高價值。開始時口頭流傳,16世紀初才編集成書出版。1600~1614年間數次印刷出版的《謠曲總集》,收有謠曲2 000多首。謠曲起源於14世紀中葉,由英雄史詩中的個別情節演變而來。。遊唱詩人將那些冗長的頌功史詩中一些深受聽眾喜愛的段落抽出單獨演唱,久而久之便形成一首首短小的古民謠,如《拉臘王子謠曲》,即由史詩《拉臘王子之歌》脫胎而成。這類文學形式被稱為謠曲,即民間謠曲,以此與後世文人仿制的民謠體詩作即藝術謠曲相區別。古謠曲一般分為:歷史謠曲,以12~13世紀的英雄人物如熙德、拉臘諸王子為題材;騎士謠曲,以騎士故事和十字軍事跡為題材;邊境謠曲摩爾謠曲,以反映西班牙收復失地運動中與摩爾人在前線作戰的逸事為題材;法國謠曲,以查理大帝等外國史詩人物為題材;抒情敘事謠曲,通過虛構的情節,表達個人喜怒哀樂的情感,多以吟誦男女之間的愛情為主,如《囚徒曲》、《冷泉曲》、《阿納爾多斯伯爵》等。16~17世紀詩人、劇作傢的作品中,大量引用或仿作謠曲。到18世紀,謠曲衰落,僅散見於民間或通俗文學作品中。但18世紀中葉散文作傢詩人何塞·卡達爾索和詩人維森特·加西亞·德·拉·韋爾塔又開始使用這種八音節詩句的謠曲形式寫詩,到20世紀,“九八年一代”、“二七年一代”的詩人亦酷愛使用謠曲格律賦詩,致使謠曲的生命力延續至今。古謠曲的另一個集子是拉蒙·費爾南德斯編的《西班牙帕爾納索斯山》(1796)的16、17卷。

《古謠曲新花》扉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