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傢蠶等以生產繅絲原料繭。又稱絲繭育。內容主要包括制訂養蠶計畫、蠶種催青、蠶的飼養、上蔟和采繭等。養蠶必須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桑樹生長情況、設備、勞力及飼養技術狀況,確定飼養次數、飼養適期及養蠶數量。中國長江流域1年可養4~5次,黃河流域3~4次,珠江流域7~8次。按飼養季節可分春蠶夏蠶早秋蠶中秋蠶晚秋蠶<。每期蠶飼養數量,主要依據提供桑葉的多少來決定。

  蠶種催青 即孵化蠶種,是養蠶過程的起點。催青一詞,是由蠶種在孵化前1天卵包變青灰色而得名。春蠶越年種催青,在22~25℃、相對濕度75%~85%、每天感光17~18小時的特定環境中進行,一般需要10~11天。夏秋蠶種催青是將春蠶期制的種經過即時浸酸、冷藏浸酸後,保護在溫度18.5~27℃、濕度80%~85%環境裡,一般需9~10天。

  小蠶飼養 蠶種孵化後即進入小蠶飼養階段。1~2齡時的飼養適溫為27~28℃,相對濕度為90%左右;3齡時的適溫為25~26℃,相對濕度為80%~85%。小蠶生長迅速,需喂飼水分較多、蛋白質含量豐富、碳水化合物適量的柔軟適熟桑葉,並及時擴大蠶座。眠時停食和蛻皮,體力和營養消耗較多,眠中溫度以比食桑時低1.0~1.5℃為宜。蛻皮階段宜有稍高的相對濕度,並須防止震動造成蛻皮困難。為保持桑葉新鮮,一般采用穿孔的塑料薄膜鋪墊和覆蓋蠶座,造成密閉多濕環境。中國農村還普遍采用炕床育,即在炕床上搭多層蠶架,下用煙道間接加溫,床面鋪沙散熱,灑水補濕,以保持一定的溫、濕度。日本常用的是箱飼育,即在大飼養室內,用互相重疊放置的箱盒養蠶。

  大蠶飼養 4齡蠶的飼養適溫為23~25℃,相對濕度為70%~80%;5齡蠶的飼養適溫為22~24.5℃,相對濕度為65%~70%。大蠶期特別是 5齡中、後期,需水量較少,而對蛋白質營養的需要則因絲腺的迅速發育而劇增,故宜喂飼含水量較少、蛋白質含量豐富、碳水化合物較多的桑葉,並使其飽食。用桑量一般按千克繭用桑13~15千克計算。大蠶期蠶食桑多、排糞量大,為節約勞力,飼養方法已漸從使用蠶匾改為使用蠶臺,從喂飼片葉、芽葉改為喂飼連枝帶葉的條桑,稱條桑育。條桑育桑葉不易凋萎,桑條架空通氣,並能縮小蠶座面積,減少飼喂和清除蠶糞次數。

  上蔟和采繭 5齡末期,蠶體內絲腺極度發達,胸部透明漸及腹部,出現停止食桑,仰起頭胸部左右擺動。出現這種熟蠶征兆時即進入吐絲營繭,稱為上蔟。春蠶及晚秋蠶以見40%左右的熟蠶為上簇適期,夏蠶和早秋蠶以見20%~30%的熟蠶為適期。為使蠶加速老熟和齊整,可在初見熟蠶時添食蛻皮激素。蔟具有蜈蚣蔟、折蔟、回轉蔟和方格蔟等多種,上蔟密度視蔟具種類而定,一般每平方米面積蜈蚣蔟上450~500條,折蔟上400~450條,方格蔟和回轉蔟以上孔格數的80%~85%為宜。蔟室光線宜稍暗而均勻,照度以20勒克斯左右為佳。蔟中保持溫度23~25℃,相對濕度60%~70%,氣流速度50~100厘米/秒。熟蠶從上蔟到吐絲結束,應加強通風排濕,以保證繭絲解舒和品質良好。上蔟後經6~8日,蛹皮呈黃褐色時為采繭適期。采繭按上蔟先後分批進行,鮮繭不宜堆積,以防蒸熱影響繭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