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造的物品。又稱贗鼎,見《韓非子·說林》記東周時期“齊伐魯,索讒鼎。魯以其贗往,齊曰贗,魯曰真”。齊人要樂正子春出來證明真偽,樂正子春不肯失信於人拒不前往,為文獻中記載贗品出現的最早實例。

  製作贗品多見於古今書畫和青銅器、玉器、瓷器、傢俱等文物的作偽。明清時期,北京、蘇州、揚州、廣州等地有專門偽造書畫作品的作坊,各有作偽重點和特點。如蘇州多據真品作假,以人物、山水題材居多,絹本為主,流傳廣泛,稱稱為“蘇州片”。北京地安門一帶專仿宮廷院畫工筆重彩作品,裝潢考究,稱為“後門造”。作偽手段多種多樣,有的臨摹,有的仿作,也有憑空偽造的“造本”,有的改頭換面,移花接木,偽畫真跋,有的真畫偽跋,有的改款、添款。有的將山水畫依山的輪廓挖去,換上假款,稱作“轉山頭”。近世贗品更借用現代科技手段,達到亂真的地步。

  贗品的泛濫,為美術品的欣賞、研究、收藏制造瞭很多混亂,對贗品的識別發展為鑒偽之學。但一些出自高手的偽作也有一定的參考、保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