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第一大河,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位於南美洲中北部。發源於秘魯南部安第斯山區西科迪勒拉山脈東坡,上源阿普裏馬克河,接納烏魯班巴河後,稱烏卡亞利河。北流接納馬拉尼翁河後始稱亞馬遜河。自此河水東流,流入巴西境內的亞馬遜平原,至馬拉若島附近註入大西洋。以烏卡亞利河上源阿普裏馬克河起算全長約6 480千米,長度僅次於埃及的尼羅河(6 671千米)。沿途接納大小支流1 000多條,長度超過1 000千米的支流有200多條,超過1 500千米的主要支支流有17條,其中馬代拉河最長(3 200千米)。流域面積達705萬平方千米,跨越25個緯度線,包括巴西的大部分,以及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和玻利維亞的一部分,約占南美大陸總面積的40%。每年註入大西洋的水量約6 600多立方千米,約占世界河流註入大洋總水量的1/6。河口年平均流量為21萬米3/秒。

亞馬孫河河面

  上遊 從源頭到與馬拉尼翁河交匯處長約2 640千米,流經秘魯70%的土地。分上、下兩段。上段即阿普裡馬克河段,長約960千米。從海拔5 200米的奇爾卡雪山流下,穿行於東、西科迪勒拉山脈之間的狹長高原,水深流急,形成一系列急流瀑佈。然後沿山麓而下,至阿塔拉亞與同出秘魯南部安第斯山區的烏魯班巴河匯合。下段烏卡亞利河,長1 680千米。向北流出80多千米後,進入秘魯東部的亞馬孫平原。河寬由400米擴展至1 200米,河床比降銳減至0.047‰。至瑙塔附近與源於秘魯西部西科迪勒拉山脈東坡的馬拉尼翁河匯合,河面寬2 000米,水量激增。

  中遊 自馬拉尼翁河與烏卡亞利河交匯處至巴西境內的馬瑙斯,長約2 240千米。在秘魯河港伊基托斯以下,轉向東行,穿過80千米長的哥倫比亞和秘魯國境,接納瞭構成秘魯和巴西部分國界的雅瓦裡河,隨後流貫巴西北部。在進入巴西境內後直至馬瑙斯河段,稱為索利蒙伊斯河,河深大部分在45米以上。水深河寬,比降微小,流速緩慢。河中島洲錯列,河道呈網狀分佈。在馬瑙斯附近,北岸最大支流內格羅河註入,河面寬至11千米,河深99米。

  下遊 自馬瑙斯至河口的亞馬孫河下遊長1 600 千米。水深河寬,地勢低平,湖泊星羅棋佈。馬瑙斯以下150千米處,全水系最大的支流馬代拉河從南岸註入。自此以下,階地逐漸收縮,以至消失。因北岸圭亞那高原的羅賴馬高地和南岸的巴西高原迫近河岸,亞馬孫平原束窄,在奧比杜斯處河寬減至1 800米,流速加快。奧比杜斯以下復又展寬,河床比降不到0.008‰。在河流臨近入海口附近,又接納瞭欣古河,河流寬度達125千米。河口處形成寬約330千米的三角港,每年3~6月大西洋海潮湧入喇叭口形的三角港內,溯河而上至距河口960千米的奧比杜斯,最遠可深入內陸1 400千米。由於受到迎面河水的阻力,潮水被抬升,形成高2米、最高5米的潮頭,潮頭壁立,巨浪翻滾,氣勢磅礴,景色極為壯觀。由於大量泥沙淤積,三角港內形成許多淺灘和島嶼,其中有世界最大的河水沖積形成的河海島馬拉若島,面積達5萬平方千米,它把幹流分成兩支。北支為亞馬孫河主河口,河口段寬80千米,多沙洲;南支稱帕拉河,水深暢通,海輪多經此道出入。

  亞馬孫平原南北介於巴西高原與圭亞那高原之間,西為安第斯山地,地勢向平原傾斜,腹寬口窄,為一巨大集水盆地。亞馬孫河流域地處赤道多雨氣候區,氣候濕熱,終年高溫多雨,年降水量多在2 000毫米以上,並有安第斯山脈冰雪融水補給,水源供應充足。幹流水量極大。流域內降水季節變化較小,降水量分佈均勻,加以南、北岸支流流域雨季錯開,幹流水量在不同時期均可得到補償,因此水量變化幅度緩和,洪水期與枯水期流量比率約為5∶1,體現赤道水系特點。幹流洪水期大致開始於10~11月,至翌年3~6月進入最高洪水期,6月以後逐漸減退,至9月最低。下遊在時間上稍見落後。

  航運條件優越,幹流及主要支流的下遊河段無瀑佈險灘,枯水期也有足夠的水深,無冰凍期。3 000噸級海輪可上溯 3 680千米至秘魯的伊基托斯,7 000噸級海輪可抵馬瑙斯。全水系有6萬千米的水網。水系的水力資源豐富,其中大部分分佈在秘魯境內安第斯山區河段;支流從圭亞那高原和巴西高原進入平原的接觸帶上,也多陡落成急流或瀑佈。亞馬孫河每隔一定時期就改道一次,留下廣闊的河漫灘地帶,形成一系列曲流痕跡、牛軛湖以及被遺棄的河槽。河中漁業資源豐富,淡水魚種類多達2 000種,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淡水魚皮拉魯庫魚,還有海牛、淡水豚、鱷、巨型水蛇等多種水生動物。流域內大部分地區覆蓋著茂密的熱帶雨林,植物種類繁多,有大量的硬木、棕櫚及天然橡膠林。礦產資源豐富,已開采的有石油、鐵、錳、錫、鋁土礦等。亞馬孫河流域人口稀少,大部分地區尚未開發,潛力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