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真菌中的鏽菌寄生引起的一類植物病害。分佈廣且危害性大,多見於禾本科植物、豆科植物、觀賞植物、藥用植物和梨等。不少農作物的銹病是世界性的。

  鏽菌一般隻引起局部感染,受害部位可因孢子積聚而產生不同顏色的小皰點或皰狀、杯狀、毛狀物,有的還可在枝幹上引起腫瘤、粗皮、叢枝、曲枝等癥狀,或造成落葉、焦梢,生長不良等。嚴重時孢子堆密集成片,植株因體內水分大量蒸發而枯死。

  鏽菌具有形態上的多型性、生理上的專化性和變異性等特點,並具有轉主寄生、夏孢子遠距離傳播等現象。多型性指銹菌有多種不同類型的孢子,如性孢子、銹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擔孢子。專化性和變異性表現在同一種銹菌對不同屬的植物有不同的致病性,因而分為不同的專化型。

  銹菌通常以冬孢子越冬,初次侵染源是擔孢子或夏孢子,而後以銹孢子或夏孢子在植物生長期間繼續危害。在亞熱帶和熱帶,不少銹菌不產生冬孢子,靠夏孢子或由病菌直接在自生苗或冬季作物上越冬。在有些地區,轉主寄主在病害循環中不起作用。

  主要防治途徑是選育抗病品種;加強對銹病的預測預報,在銹病流行年份輔以化學防治(噴敵銹鈉、粉銹寧等殺菌劑);清除雜草和自生苗,消滅轉主寄主,切斷越冬、越夏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