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的重要海港,位於廣東省雷州半島東北部的廣州灣內,舊稱廣州灣。地理座標為北緯21°11′11″、東經110°24′21″。海灣縱深60餘公裡,灣外有硇洲、東海、南三諸島為屏障,港內水深浪靜,海域寬闊,航行和停泊條件良好,且無回淤,是中國天然良港之一。湛江港為西南各省出海捷徑,它是中國通往東南亞、歐洲、非洲和澳大利亞的海上航線最短的海港。自開港以來已同70多個國傢和地區有貿易運輸往來。

  港口簡史 早在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就在舊縣村設置椹川巡檢司管理廣州灣沿岸古港防務和航政。廣州灣沿岸古港埠包括赤坎港、石門港、平樂埠、海頭港、舊縣港、通明港、限門港等。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1年)赤坎港已相當繁榮。1898年法國強行租借廣州灣,1911~1917年在海頭港一帶修建海港,但僅有棧橋一座。1943年廣州灣為日本占領。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收回,改名為湛江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6年12月建成新港正式投產。以後經過不斷擴建,湛江港已成為中國大港口之一。

  港口設施 湛江港有3個作業區,分佈在廣州灣西岸石頭角和調順島之間,目前有碼頭岸線近3公裡,生產泊位15個,其中萬噸至5萬噸級泊位9個,各類錨地18個,倉庫面積7萬平方米,堆場約30萬平方米,油罐容量14萬多立方米;湛江和茂名之間有輸油管道;港口有港作船舶38艘,生產機械430餘臺,港區鐵路長60公裡。建設中的第四作業區第一期工程建造萬噸以上泊位6個,預定1985年建成。工程完成後將使湛江港通過能力增加20%。湛江港航道從南海經硇州島以北水域進入廣州灣,全長60公裡,水深10~12米。航道沿線設有燈樁12對,燈浮28具,防臺浮筒12個等助航設施。

  客貨吞吐 湛江港1983年貨物吞吐量為1140萬噸(其中對外貿易物資約450萬噸),進出口貨物中,石油約占一半,礦砂、糧食、煤炭等散貨約占30%,其餘為化肥、金屬、建築材料等雜貨。吞吐物資除石油外,主要靠鐵路集散。客運有湛江-香港定期航線,湛江-海口航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