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頻率分割原理,將若幹路電報同時在一條音頻話路或某一頻帶內傳輸的多路通信方式,又稱頻分多路制。這種方式提高瞭線路利用率和傳輸品質,是電報傳輸的主要手段。

  簡史 1897年法國人E.梅卡迪埃開始進行多路音頻電報試驗,發送端用不同頻率的音叉振盪器,接收端用諧振於相應發送頻率的振動膜。這一試驗因為相鄰各路間幹擾嚴重而未能實用。隨著濾波器的發明和電子管的趨於完善,載波電報機逐漸發展完善善。20世紀20年代中期,載波電報開始在英、美等國應用。中國於1941年開始使用載波電報機,50年代全國各大中城市之間已形成瞭載波電報通信網。

  類別 載波電報按傳輸頻帶可分為三類。

  ① 音頻載波電報:利用載波電話中的一個話路開放多路載波電報(常用的報路容量是12路、16路和24路)。這種電報在電話通達之處就可以開通,從而提高通信線路的利用率,因而成為載波電報中的主要類型。頻率間隔為180赫的16路音頻載波電報,通報速率可達100比特;如果開通頻率間隔為120赫的24路音頻載波電報,通報速率為75比特。這兩種音頻載波電報都可滿足通報速率為50比特的電傳打字機電報電路的需要。

  ② 中頻載波電報:利用一對架空明線的話頻以上到三路載波電話使用頻帶以下的一段空隙頻帶(約為0.3~6.3千赫)開放3~6路雙工載波電報。因為在空隙頻帶內進行雙方向傳輸,所以收發必須用不同頻率。又因每一報路所占頻帶較寬,所以中頻載波電報能提供的電報電路數目較少。如果傳輸距離較遠,必須在線路上加裝專用增音機。中頻載波電報機現已不用瞭。

  ③ 插入話路式載波電報:利用一個音頻話路頻帶的一小部分開放1~4路載波電報,其餘部分仍可通電話。這種電報在話路中占用頻帶不寬,對通話質量影響不大;可節省電路投資,適於不需開放很多電報電路的場合。

  工作原理 多路載波電報機的每一載波電報電路由發送和接收兩部分組成。發送部分主要包括調制器、放大器和發送帶通濾波器。電報機發出的直流電報信號通過調制器對該路的載波頻率進行調制,使直流信號轉換成音頻交流信號,經放大器放大,並由發送帶通濾波器去除不需要的頻率分量,然後與其他各路發送部分輸出的交流信號集合,通過音頻話路發送到對方載波電報機相應一路(同樣頻率的一路)的接收部分。每路接收部分有接收帶通濾波器,其作用是在所收到的多路集合信號中選出所需一路的信號,經放大器放大後,由解調器把音頻交流信號還原成直流電報信號。n路音頻載波電報機就有n個發送部分和n個接收部分,分別工作於n個不同的中心頻率(載波頻率)。多路載波電報機中相鄰兩路中心頻率的間隔一般為180赫或120赫。

  調制方式 載波電報的調制方式一般有兩種。①調幅制:載波的振幅隨調制信號的瞬時值成比例變化,其通信質量受線路電平波動影響較大,對線路幹擾的防衛度也較差,易使電報信號產生差錯,因而現已很少應用。②調頻制:載波的瞬時頻率對其中心頻率的偏離值隨調制信號的瞬時值成比例變化,對電平波動的耐受力強,抗幹擾能力也較強,因而調頻制載波電報應用較廣泛。